如今中国的造桥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平,然而在古代,中国的桥梁工艺就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没有现代化的起重设备与大量机械工具时,聪明的匠人们靠着丰富的经验、严谨的测量以及精细的施工方法,依然能在险恶的海域架起坚固的跨海大桥。他们善用当地材料,运用木桩打底、石墩堆砌和石堤成形等技艺,结合潮汐、风向与水流的规律,经过反复试验与持续改良,最终让海上的交通桥梁成为现实。
这座桥被后人誉为洛阳桥,与赵州桥、卢沟桥、广济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它就坐落在泉州的海口处,是进出海面的核心通道。没有这座桥之前,渡海往往只能乘船,海口水情复杂、变化莫测,即使在相对平静的日子里也并非总能顺利通行;一旦风浪骤起、潮汐错位,往往会造成船只偏离航线甚至失事。当地人为了祈祷平安,曾把这里的渡口命名为万安渡,寄托着人民对安全穿越的美好愿望,但这只是人们心中的信念,实际的危险并没有因此减少。
到了宋代,著名书法家蔡襄被任命驻守此地担任地方官。经过实地考察,他坚定地提出必须在这里修筑一座经久耐用的桥梁,以减轻沿岸民众的损失。为实现这一目标,聪慧的匠人们在设计与施工上作出两项极具价值的改进。首先,他们把桥墩设计成近似小船形状,使水流在碰撞桥基时能够绕过并被引导,从而降低冲击力;其次,精心选择桥位,在河道中心线下沉大量巨石,随后将石堤修整成船形轮廓,以分散和削减水流对桥基的直接冲击。施工时,木构架、绳索与滑轮在海风和潮汐的共同作用下不断调整,工人们日日劳作、夜以继日地协同作业,经过多次试验与改良,终于让这座桥稳稳地矗立在海口之滨,成为连接海岸与内陆的重要通道,并在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工程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