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官渡之战。在这场战争中,袁绍动员了十万大军,而曹操仅有三万兵马。尽管在兵力方面处于明显劣势,但曹操巧妙地通过突袭乌巢,烧毁了袁绍的粮草供应线,使得袁绍的军队陷入困境。凭借着这一战术优势,曹操以少胜多,成功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尽管袁绍在这场战斗中未能阵亡,回到冀州后,他仍旧平定了叛乱,并一直活到公元202年才因病去世。
袁绍去世后,他的几个儿子继承了家族的势力,并持续与曹操对抗,直到公元207年。换句话说,曹操整整花了8年时间,才最终解决了袁绍的势力。在这段时间里,曹操的后方防守并不严密,给其他诸侯提供了可乘之机。那么,曹操在平定河北的这段时间里,刘备和孙权又在做什么,为什么他们没有趁机进行扩张呢?
一、刘备的举措
首先,刘备的情况比较复杂。公元200年,曹操在徐州打败刘备,刘备被迫投靠了袁绍,并参加了官渡之战。同年,汝南的黄巾军响应袁绍,刘备便率领军队前往汝南,并与关羽等人会合。然而,刘备并没有在曹操后方制造太大麻烦。公元201年,曹操击败袁绍后,迅速派遣大军进攻刘备,刘备只能向南撤退,投奔了荆州牧刘表。
尽管刘备的兵力有限,无法对曹操形成威胁,但他在荆州的8年时间里却积累了不少力量。他不仅积极招募兵员,还通过与地方豪杰建立关系,获得了如徐庶、诸葛亮等贤才的支持。因此,等到公元208年曹操南下时,刘备凭借此前的积累,成功吸引了大量荆州人士跟随他一起行动。这种积淀,使得刘备在赤壁之战后能够迅速占领大量荆州的郡县,奠定了日后蜀汉的基础。
此外,刘备也并非没有进行过一些军事行动。在公元202年,在刘表的支持下,刘备发动了博望坡之战。那年,刘表希望借曹操北上攻打袁尚的时机,派遣刘备出征中原。刘备一路北上,直至叶县,距离许昌越来越近,这一举动严重威胁了曹操的后方安全。曹操派遣夏侯惇、于禁、李典等将领进行反击。刘备见形势不利,决定后撤,并在博望与曹军对峙。
在对峙期间,刘备有意派少量兵力与夏侯惇交战,并故意让自军撤退,制造出自己无力继续作战的假象,诱使夏侯惇追击。夏侯惇果然上当,与于禁一同追击,却不料在狭窄的山道中遭遇刘备设下的伏兵。经过一番激战,夏侯惇和于禁被迫撤退,而刘备的将军赵云也在战斗中擒获了夏侯兰。虽然最终曹军得以救援,但刘备依然成功打击了曹军的锐气。
二、孙权的选择
另一方面,孙权在官渡之战爆发时并未积极参与中原的争斗。早年间,孙策曾秘密集结兵力,准备北上袭击许都,却不幸被许贡门客刺杀,孙策死后,孙权继位,成为江东的主公。对于年轻的孙权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江东内部的叛乱问题,稳固自己的政权,因此他并没有立即向北发起进攻。
更为重要的是,孙权与刘表之间有着深刻的仇恨。早在公元191年,袁术派孙坚进攻刘表,却被刘表部将黄祖伏击,导致孙坚阵亡。从此,孙策和孙权兄弟便立下誓言,要为父亲报仇。因此,孙权一上任便开始频繁与刘表进行冲突,尤其是多次进攻驻守江夏郡的黄祖。
到了建安十三年春(公元208年),孙权再度出兵攻打江夏。这次,孙权指派周瑜为前锋,大将凌统、吕蒙、董袭等人随行。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孙权最终斩杀了黄祖,成功夺取了江夏,打开了进攻荆州的大门。这一战,不仅为孙权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也为日后东吴进军荆州奠定了基础。
这两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刘备和孙权,在曹操平定河北的这段时间里,虽然没有像其他诸侯那样趁机扩张,但他们通过其他方式稳步发展,为之后的三国格局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