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磨杀驴这个事儿虽然说起来难听,但是在人类历史是不断出现的。从汉朝以后,君主清洗功臣的情况在历史上就不断发生。即便是到了现代社会,很多合伙创业的,往往随着公司做大以后,也会爆发股权分配冲突,最终必然有不少元老都被踢出去。
所以卸磨杀驴这个事儿不好听,但是算是人性的必然。
西汉刘邦在坐稳江山之后,对异性诸侯王进行了清洗,同时萧何也一度遭到打压。但唯独没有对张良下手——事实上,刘邦清洗功臣的时候,吕后也积极参与。比如韩信的死,其实吕后也有参与。
那么,为什么张良能够得到幸免?
个人认为:
1、张良没有威胁性
刘邦清洗的功臣,其实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具备夺权的危害性。
刘邦杀害的功臣:比如韩信、彭越、英布这些人,其实有个共同点,那就是诸侯王。西汉初年,刘邦为了稳定人心,同时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动荡,所以对于功臣进行了分封——当然被封为诸侯王的功臣都是实力派,比如韩信在楚霸王还活着的时候就占领齐地,并且被册封为齐王;英布在刘邦称帝之前也有一定的势力和地盘。所以刘邦的分封,其实一定程度上也有对秦末局势的一种暂时妥协。
而诸侯王的独立性很大——汉初的诸侯王掌握诸侯国的军政大权。刘邦作为一个从战国时代过来的人,未必不知道这样的局面对天子意味着什么:要知道,东周末代天子晚景凄凉的事情,刘邦很清楚。
所以刘邦坐稳皇位以后,就对韩信等人进行了清洗。
而萧何掌握行政权。从东周开始,权臣危害君主地位的例子也不断发生,尤其是战国时代,晋被三个卿大夫家族灭掉,而姜氏齐国也被权臣终结。
所以刘邦对萧何也有猜忌心理。萧何遭到了打压也就不稀奇了。
而张良本质上和刚才提到的这些都没有任何可比性——首先张良不是韩信、彭越、英布这样的武将基础上的诸侯王(按:事实上刘邦的死,其实也是讨伐英布,结果被英布用弓箭射中受伤的)。同时张良属于战略家,但不具备行政管理的能力。
并且,张良因为不参与行政,所以在朝廷里也没啥根基或者党羽。
所以综合这些,即便是主观上张良想谋反,但客观上,张良也不具备这个能力。所以刘邦找不到理由觉得张良有本事危害刘家的天下。
实际上,在当时,还有周勃这些将领,也都没被刘邦打击。因为按照刘邦的观念,这些并非诸侯王的武将功臣,本身也没有太大能力危害皇权——毕竟,任何事情都有个优先级。如果说可能存在的危害性,周勃这些将领都高于张良。周勃都没问题,更别说张良了。
2、结语
其实从中国古代史来看,君主清洗功臣,一般情况下都是针对具备实质性危害性的群体进行清洗,而并非无差别杀戮。并且,被清洗的功臣大部分都属于武将。所谓“太平本是将军建,将军不许见太平”。武将掌握军事才能,往往可能给君主带来直接的打击。而武将之外的功臣,往往可以得到幸免——其实从中国历史来看,能实现把持朝政的或者在实质性危害皇权的,绝大多数都是军人起家的群体——比如东汉后期的董卓、曹操;东晋的桓温、刘裕;北魏后期的尔朱荣,都是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