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8月,在经历激烈的四平之战后,东北部队进行了重要的整编工作。万毅作为一纵的司令员,指挥着由三个师组成的部队,而这些师队伍的前身均是来自山东的八路军。他本人也是从山东八路军中走出来的,这样的背景使得他的指挥风格和战斗理念深受影响。这些士兵原本都是罗荣桓的下属,彼此之间有着深厚的战斗情谊。
在四平之战中,万毅的队伍展现了出众的战斗能力,成为少数在战斗中损失最小的部队之一。在笔谈中,他骄傲地表示:“我们没有感受到任何战斗力的削弱或元气的损失。”这种自信正是山东部队强大之处的体现,说明他们在战斗中采取了有效的策略和战术,成功地保护了战斗力。
这一现象也引起了联军司令员林彪的广泛关注。林彪见证了山东部队的表现后,特意将万毅召到他的住处进行深入的交谈。他好奇地询问万毅:“东北作战与山东作战之间,有哪些显著的不同特点?”万毅回答说:“在山东,作战的主要对象是日本侵略者,实际上我们常常面对的敌人是伪军和顽军。敌人的战斗力往往很低,而我们的武器装备在他们之上,士气更是大相径庭。这一点确实是两地作战的一个根本区别。”
万毅进一步指出:“在我参与的大规模作战中,最多只有一次指挥过4个团,规模再大的战斗我没有经历过。面对日本人时,我们多数情况下不会直接攻坚敌人的城池,而是通过运动灵活作战。遇到真正强大的敌人时,我们常常选择绕过对抗,避免硬拼。而东北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国民党的军队装备精良,而且主动发起进攻。从自然环境来看,东北的寒冷气候也是一大挑战。在山东,即便冬季制衣条件稍差,仍能应对过去;但在东北,抵御寒冷的装备不足,不仅会导致人员不适,连武器也可能因此失效。从这一点来看,东北的战斗条件确实不如山东,但同样的,敌人也面临相似的环境。也有一些有利条件,比如在冬季作战时,没有过多的河流障碍。”
当万毅阐述到这里时,林彪表示:“你的观点很有道理,地形对于我们和敌人是相同的条件。这意味着在军事行动中,敌我双方在地形上是处于同一起跑线。”接着,他询问北方冬季封地与封河的具体时间。万毅向他解释道:“我的家乡在南满,当地有传言说‘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哈尔滨那边我并不熟悉,不过在沈阳的确比我的家乡更冷。至于这种传言是否真实,我认为不如说是要早下手,绝不能拖延。”
万毅的背景也很引人注目,他曾是国民党军的张学良部队中起义而来的战士。林彪继续向他探询:“那么,在四平作战时,你们是如何战胜不利因素的呢?”万毅表达了他对于罗荣桓政委的敬重,回答道:“在山东学习的过程中,罗政委常常告诫我们,不论敌人有多强大,战斗中都需讲究策略,既要具备压倒敌人的气势,又不可盲目硬拼,从而才能最终胜利。在四平的战斗中,我们尽量避免与敌人进行硬碰硬的决战,注重灵活机动的战术,做到罗政委所说的‘巧妙’。善用脑力思考问题,正是山东部队的一大特长。”
暗示着他背后的支撑角色,罗荣桓是一位出色的政工干部,他戴着眼镜,虽然不以武力见长,却在指挥上屡屡获胜,堪称中国军队中难得的兼具军政才能的人才。中共党史出版社曾出版的《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详细记录了罗荣桓的传奇战斗生涯及其独特的军事艺术,这本书在出版后迅速成为年度畅销书,曾一度攀升至中国军事图书热卖榜的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