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抗战精神 应急勇争先
文|李大春
八十年前的硝烟早已散尽,但那些镌刻在民族骨血里的精神密码,始终在时光长河中熠熠生辉。当胜利的号角穿越历史烽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傲骨,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豪情,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信念,早已凝聚成伟大的抗战精神,成为照亮前路的火炬。而今天,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应急人正接过这把精神之火,以先锋者的姿态守护着万家灯火。
应急工作的战场,从不是风平浪静的港湾。地震突袭时,是他们背着救援设备在断壁残垣中劈开生命通道,那一刻,脚下的碎石与当年战场上的焦土仿佛重叠,同样的急切里,藏着对生命的敬畏;洪水围城时,是他们跳进齐腰深的浊流筑起人墙,冰冷的浪涛拍打着脊梁,却挡不住“人在堤在”的誓言,这股劲,与当年战士们死守阵地的决绝如出一辙。他们或许没有经历过枪林弹雨,但面对天灾人祸,那份“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早已融入每一次冲锋在前的脚步。
记得有位老应急人说过,每次出任务前,总会想起课本里那些抗战英雄的故事。那些在地道里啃着树皮仍坚持战斗的身影,那些用血肉之躯堵住枪眼的壮举,教会他们什么是“视死如归”。如今,当化工企业出现泄漏,他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逆行而入,明知可能面临未知的危险,却从未犹豫;当山林燃起大火,他们背着几十斤的装备向火场挺进,浓烟熏黑了脸庞,烈火烤炙着皮肤,却没人肯退后半步。这份勇气,正是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续写——不是不怕牺牲,而是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如泰山,百姓的安危大于天。
应急人的字典里,从没有“孤军奋战”四个字。就像当年全国人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今天的应急工作同样需要八方支援的默契。消防队员、医护人员、志愿者、社区工作者……每当危机来临,无数双手总会紧紧握在一起,如同抗战时期的军民鱼水情。暴雨中,有人递来一把伞;余震时,有人搭起一张床;灾后重建,有人送来一砖一瓦。这种“团结一致”的力量,恰是抗战精神最温暖的延续,让应急先锋们知道,他们从不孤单,身后是千千万万期盼平安的目光。
八十年过去,保家卫国的形势变了,但“确保百姓平安、人民安居乐业”的初心从未改变。抗战精神教会我们,胜利从不是偶然,而是源于“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心”。应急工作中,哪一次不是在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或许会遇到设备故障,或许会面临极端天气,或许会有暂时的失利,但应急人总能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就像当年八路军在平型关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就像游击队在青纱帐里写下持久战的传奇,他们坚信,只要坚守岗位、永不放弃,就没有跨不过的坎,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硝烟散尽,精神永存。当应急先锋们的身影出现在每一个需要的角落,当他们用行动诠释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们便能读懂:伟大的抗战精神从未远去,它正化作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在守护万家灯火的征程中,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英雄史诗。而我们,也终将在这份精神的指引下,团结一致,共创一个更安全、更温暖的未来。
作者简介:李大春,男,安徽省霍邱县人,喜欢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