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0年10月,毛主席决定派兵支援朝鲜时,心中最合适的两位将领无疑是粟裕和林彪。这两位在革命战争中享有盛名,都是指挥大兵团作战的高手。如果由他们两位统帅出兵,几乎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然而,由于当时两位将军的健康状况不佳,无法远征出国,这项艰巨的任务最终落在了彭德怀将军的肩头。当毛主席发出命令后,彭总毫不犹豫,立刻执行,坚决支持毛主席的战略决策,毅然带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捍卫国家的安全。
彭德怀将军以其刚毅果断的领导风格,成为了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带领全军开展作战。与此同时,其他几位著名将领也被任命为副司令员,他们分别是邓华、洪学智和韩先楚。这三位将领皆是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是最早一批奔赴朝鲜前线的指挥官。随着战况的变化,双方都不断向朝鲜增兵,这使得战局愈加复杂。
不仅如此,更多的将领相继投入了这场重要的战争。宋时轮担任第九兵团司令员,陈赓担任第三兵团司令员,杨得志则负责第19兵团,杨成武指挥第20兵团。他们的到来为抗美援朝战争注入了新的力量,为中国军队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将军和副司令员们的指挥下,展开了五次重大战役,成功稳定了战局。抗美援朝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双方在三八线附近对峙,谈判局面逐渐形成。尽管如此,西方的军事强国并不轻易屈服。在邓华、杨得志等人的指挥下,志愿军发动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和金城反击战,再次将敌人逼回谈判桌,主动权逐渐掌握在我军手中。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最终通过谈判结束。
战后,彭德怀回国,并很快被任命为国防部长,负责我国的国防建设。作为击败西方强国的军事英雄,彭总的职位极为重要。那么,其他志愿军副司令员们又有什么职务呢?其中,陈赓将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参战时间较短,在战争还未结束时便被调回国内,专注于军事教育工作。他担任了哈军工学院院长,开始致力于军事教育的改革。1954年,陈赓升任副总参谋长,并在1955年荣获大将军衔。
宋时轮将军也为抗美援朝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指挥第九兵团在长津湖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成功打击了美军王牌部队,改变了战场形势,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此战成为战争的转折点。然而,长津湖战役虽胜,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战后,宋将军被调回国内休养,暂时由陶勇将军接任第九兵团司令员。回国后的宋时轮继续投身军事教育事业,担任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并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邓华、洪学智和韩先楚三位副司令员,作为最早跟随彭德怀将军参战的名将,也在战后担任了重要职务。邓华将军回国后,担任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并于1955年出任沈阳军区首任司令员,负责东北三省的防务。长期驻守在东北,邓华提出了多项边防建设改革,极大加强了东北边境的防御能力。
洪学智将军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负责后勤保障工作,战后他继续在军事后勤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担任了总后勤部副部长及部长等职务。尽管在特殊时期曾被暂时撤职,但不久后他便恢复了职务,继续为军队的后勤保障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韩先楚将军在回国后,进入军事学院深造,提升自己的战略眼光。1957年,他接替叶飞成为福州军区司令员,并且在这一职务上工作了16年,直到1973年被调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继续为我国的军事防御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