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年,北宋与金朝达成了一个战略性协议,被称为“海上之盟”,共同的目标是对抗辽国。到了1125年,辽国最终灭亡,但这段合作关系也没能维系多久,随着时局变化,北宋和金朝的关系逐渐恶化。两国最终爆发了战争,金朝在1127年攻占了北宋的都城汴京,发生了震惊史界的“靖康之变”。在这场历史性的转折中,一位背叛者的角色十分关键,他先背叛了辽国,再背叛了金朝,最终死于北宋的手中。这个人物究竟是谁?他到底扮演了怎样的历史角色呢?
一、背叛辽国
此人名为张觉,来自平州义丰,按照他的出生地,他并非契丹人,更不是汉人,而是属于渤海人。张觉在辽国的仕途相当顺利,才智出众,兼具文才与武略。他通过了辽国的科举考试,晋升为进士,仕途迅速。后来,张觉升任辽兴军节度副使,在担任此职时,辽国面临内忧外患,国内常有叛乱,辽兴军也乱象频发。此时,张觉以迅速稳定局势的能力脱颖而出,成功平定了叛乱,被推举为“州事”,这个时候的他已经开始了自己背叛辽国的计划。
在燕王耶律淳去世后,张觉意识到辽国的灭亡已成定局。为了未雨绸缪,他开始积极备战,召集了五万精锐士兵,并准备了千匹马匹。他拒绝了萧氏派遣的知州时立爱的到来,表明自己已经开始筹谋背叛。这时,金朝军队占领燕京后,张觉主动投降了金朝。金朝将燕京等地赐予北宋,然而将平州设为“南京”,并任命张觉为当地的留守官员。张觉的投降,既是对辽国的背叛,也是自己利益的重新计算。
二、背叛金朝
理论上讲,张觉作为金朝任命的南京留守,应该安享权位,但他显然并不满足于此。金朝早已通过间谍得知张觉心怀异志,于是展开了对张觉的调查。金朝的粘罕大将曾提出动用武力捉拿张觉,但辽国的老臣康公弼却提出,“如果过于强硬,反而会促使他叛变,倒不如静观其变”。在与康公弼交谈时,张觉明确表示:“契丹八路已被攻陷,平州尚存,哪会心怀叛意?我之未卸甲者,实为防范萧干。”
尽管金朝开始怀疑张觉的忠诚,但并未立即采取行动。然而不久后,金朝强行将燕京的百姓迁往辽东,致使大量百姓流离失所,这让张觉看到了民心可用的机会。他决定发动叛乱,并与百姓达成共识,表示“若无可避之路,则归降宋朝”。这次行动标志着张觉彻底背叛了金朝,准备与北宋共同抗金。
三、被杀
张觉最终将使者送到了北宋的都城开封,宋徽宗得知张觉投降的消息后非常高兴,立即下令加封张觉为泰宁军节度使,准许他世袭平州。随即,张觉带领五万兵力与金朝交战,最初他取得了兔耳山之战的胜利,大破金军,然而,随着金朝主力的集结,张觉的局势急转直下。最终,他在一场败仗中失去了平州,不得不退守燕京。
金朝大将完颜宗望以招降叛徒的名义要求北宋交出张觉。北宋将领王安中决定保护张觉,将其藏匿在甲仗库中,并用一具假尸体欺骗金朝。然而,金朝很快识破了这一计谋,北宋陷入了被动局面。无奈之下,王安中将张觉杀害,并将其首级送给金朝。张觉的死,不仅加剧了北宋与金朝的矛盾,还让那些曾经投降北宋的辽军将领彻底失望,他们纷纷倒戈投向金朝。
张觉的一生充满了背叛与波动,他的叛变行为不仅改变了北宋与金朝的关系,也对当时的历史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死,标志着一场政治风波的结束,同时也象征着封建社会中,权力与忠诚的复杂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