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后为何以“从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而感到自豪,这与大清门本身的重要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清门,这座雄伟的门楼,最初叫做大明门,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644年,清朝入关后,这个名称随之改为“大清门”。大清门位于天安门南面,正阳门北侧,恰好处在古都北京的中轴线上,被誉为“皇城第一门”,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作为清朝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大清门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入口,更是地位与权威的象征。在清代,选秀制度盛行,如果一位秀女被选为皇后,皇帝会举行华丽的婚庆大典,以迎娶她。在这一仪式中,皇后轿子的进宫路线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标志性仪式。按照清朝的规制,皇后的轿子必须从“大清门”缓缓抬入,经过天安门、午门,最终送入后宫。而其他被选中的妃嫔则只能从紫禁城的后门神武门进入皇宫。由此可见,是否走过大清门,成为了宫廷内地位高低的重要衡量标准。
然而,尽管慈禧太后在清朝晚期权力滔天,能够左右朝政,但她心中始终有一个巨大的遗憾,那便是未曾走过大清门。慈禧是以“选秀”的方式入宫,但她起初只被封为贵人,并未获得高位,因此有缘无分经过大清门。虽然后来的她逐步得宠,地位逐渐上升,但这道无形的门槛始终是她心头的一根刺,使得她对于这一点十分忌讳,心中暗藏苦楚。
同治皇后阿鲁特氏因是同治帝明媒正娶之妻,理应承受着尊贵的身份,她从大清门迈入宫中,无疑更为光彩。然而,她与慈禧的关系却相当紧张,性情迥异,爱好不合,阿鲁特氏因个性清高,始终不受到慈禧的喜爱。一次,慈禧不满阿鲁特氏,毫不留情地进行谴责,阿鲁特氏无奈地反击道:“请给儿媳留点尊严,媳妇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如此一句话,无疑刺中了慈禧的痛处,激起了她心中长久以来的不平与痛楚。
可悲的是,在同治帝去世后不久,阿鲁特氏在慈禧的逼迫下选择了自杀,这一事件让人唏嘘不已。这一切都显示出,在清朝的后宫中,“大清门”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物,它更是一个标志,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尽管有些人身居高位,但若是未曾走过大清门,心中难免会对他们的身份感到不屑一顾,这种深层的歧视和情感,成为了后宫内斗的又一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