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派遣大将颜良进攻东郡太守刘延,目标是东郡白马地区,直指曹操的统治腹地,这一举动标志着官渡之战的开端。曹操面对这一威胁,采纳了荀攸的建议,实施“佯攻延津”的策略,派遣张辽和关羽率领轻骑兵突袭白马。颜良因应对仓促,未能及时组织防御,在战场上被关羽斩杀,白马的包围圈因此被迅速解围。
为了表彰关羽的英勇,曹操借汉献帝之名,封关羽为亭侯,封地为汉寿。因此,关羽也因此被称为“汉寿亭侯”。在汉朝的制度中,仿照秦制,设立了二十等爵位,其中最基本的爵位就是亭侯。亭侯虽然是较低级别的爵位,但仍能享有一定的土地和民众的税收。而根据功劳的不同,亭侯分为县侯、乡侯、亭侯,封地的范围通常限制在十里的周边范围内。
尽管亭侯是较低的封号,但在汉朝时期能被封侯也是一项极其困难的成就。刘邦曾制定了一项制度,非刘姓宗族不得称王,且只有有功之臣方可被封侯。因此,历史上才会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样的名言。到了东汉末年,随着汉室的衰败和皇权的旁落,封侯变成了军阀拉拢军权和实权派的一种手段。即便一些人没有显赫的战功,也能够获得亭侯之职。根据《三国志》的记载,仅曹操阵营中就有超过150位被封为亭侯的人物。
随着封侯者数量的不断增加,许多封地的名称也变得模糊不清。例如,吕布、张郃、徐晃、马超和魏延等人都被称为“都亭侯”,而荀彧和许褚则被称作“万岁亭侯”。甚至曹操所赐给关羽的“汉寿亭侯”也是一个相对随意的封号。更有趣的是,“汉寿”并不在曹操的实际控制区,而是在武陵郡东北,现今的湖南常德四十里外,当时属于刘表治下的荆州。因此,关羽的食邑实际上是一块飞地。
除了“汉寿”这个封号显得随意外,曹操麾下的其他几位将领也有相似的情况。例如,于禁的爵位是益寿亭侯,文聘是延寿亭侯,刘放是魏寿亭侯,曹真则是灵寿亭侯。所有这些将领的封号都带有“寿”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曹操封关羽“汉寿亭侯”并不看重封地是否在自己控制的范围内。
虽然“汉寿亭侯”是一个略显草率的封号,但它却为关羽日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曹操当然不可能预料到关羽未来与荆州的种种纠葛,但一年后,刘备确实向刘表投靠,荆州也成为了刘备事业的起点。此时,关羽的命运与荆州紧紧相连。荆州不仅见证了他雄图天下的英勇故事,也成为了他因“大意失荆州”最终覆灭的背景。
当刘备入川后,关羽成为荆州的最高军政长官,原本属于飞地的武陵郡汉寿也正式成为了关羽的辖区。然而,直到战败身亡,刘备也未曾为关羽颁发新的封侯爵位,关羽始终以汉献帝封的“汉寿亭侯”自称。值得注意的是,建安二十年(215年),由于荆州问题,孙刘两军爆发冲突,最终刘备在刘表去世后,同意将江夏、长沙和桂阳三郡割给孙权,而关羽的封地“汉寿”正好成为了孙刘之间的分界线。
尽管这次的划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孙刘之间的矛盾,但仅仅四年后,孙权趁关羽北伐之际,派吕蒙偷袭了南郡、零陵郡和武陵郡,最终将整个荆州收入囊中。在处理关羽战败后逃亡的事情上,孙权并没有表现出像曹操那样的宽容,反而下令潘璋:“羽至即斩”。
关羽的死因,可能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傲慢和拒婚,或是他对使者的辱骂。孙权作为东吴的主宰,必然不会把个人情感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一个新的考古发现或许能揭示事情的真相。1996年,在湖南长沙的走马楼遗址出土了大量东吴时期的简牍,其中编号6-2099的简牍中有记载:“建安二十四年,都尉书给将军吕岱,力瑜所将士伐武陵、长沙叛众,叛众首尾关羽。”这段记载表明,在关羽北伐时,武陵、长沙一带的叛军公开表示支持关羽。这些叛乱分子给东吴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也促使东吴提前采取行动。
毕竟,蜀汉所控制的荆州地处长江上游,具有非常有利的地理优势,倘若关羽能够稳住荆州,孙权的东吴就永远处于被动。因此,东吴决定趁关羽未能反应之前,先发制人,斩断荆州的所有反抗势力。而关羽的“汉寿”封地,正是叛乱势力的核心区域,因此他的死也是东吴消除威胁的一步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