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上,秦军的强大被归因于“二十级军功爵位制”,这一制度激发了士兵们的战斗欲望。只要斩获一个敌人的首级,就能晋升为“公士”,获得田地一顷、宅邸一处和一个仆人,生活瞬间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奖励制度极大地促进了秦军的战斗力。然而,除了这一制度的作用,秦军真正的强大背后还有其他深层原因。实际上,随着考古学的新发现,兵马俑的发掘改变了传统认知,揭示了秦军的另一面。
不久前,秦始皇兵马俑的一号坑进行了一次重要的第三次发掘,考古人员获得了多项新发现,其中关于秦军武器装备的发掘尤为关键。这一次的考古发现表明,秦军使用的长兵器主要包括“铍”和“戟”两种,其中“铍”与现代刺刀相似,是将短剑装在长柄上,修正了之前认为铍只是短剑的错误。而“戟”则是结合了矛和戈的两种兵器,既有直刃又有横刃,形态如同“十”字或“卜”字。
除了长兵器,考古人员还发现了秦军的短兵器——青铜剑,共五把,每把长度大致在88—91厘米之间,与之前发现的秦剑长度相似,但这项发现意义重大,因为它打破了先前的认知。研究人员指出,这些宝剑并非仅仅出现在将军的兵俑身上,而是佩戴在普通士兵身上。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的看法,历史上一直认为只有将军才有资格佩戴青铜剑,而普通士兵则只能配备简陋的武器。因此,这一发现无疑推翻了这一假设,揭示了秦军武器的普及性。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发现让我们得出两个关键结论:首先,秦国士兵不仅配备了长兵器,还拥有短兵器,使得他们的作战方式更为灵活,既能进行长兵器的对抗,又能进行近身短兵作战。同时,秦军还具备强大的远程弓箭阵列,使得他们在各方面都占有优势。其次,秦剑的长度为88—91厘米,而六国青铜剑通常只有50—65厘米,短兵相接时,较长的剑显然更具优势,使得秦军在近战时占据上风。
这种武器装备的优势必然赋予了秦军更强的战斗力。秦剑不仅能在近战中更有杀伤力,还暗示了秦军士兵的身高问题。传说中,荆轲刺秦王时,嬴政因为剑太长无法顺利拔出,险些丧命。这一情节虽然显得戏剧化,但也揭示了一个问题:秦军普遍装备长剑,是否也存在拔剑困难的问题?显然,不可能在战场上一边“负剑”一边作战。因此,更合理的解释是,秦军士兵的身材普遍较高,能够轻松拔出剑进行战斗。从兵马俑的身高来看,秦军的平均身高可能在170厘米以上,而秦始皇的身高则可能不到170厘米,这也许是他无法顺利拔剑的原因。
除了军功爵位制度,秦军的强大还离不开其强悍的装备。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继承了秦制的汉朝,也拥有了极强的军事力量,尤其是在“一汉敌五胡”这一历史情境下。《汉书》记载了陈汤的话:“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当时的胡兵装备粗糙,战力远不及汉军。汉武帝时,汉军拥有精良的武器装备,进而实现了军事上的优势。
考古证据显示,汉朝的军事技术长期领先。例如,在山东出土的一把大刀,科学鉴定其原料为高质量的钢铁,经过多次锻造,远超普通铁器的质量。这表明,秦军与汉军的强大,绝非仅仅依靠刺激士兵的战斗欲望,而是因为他们有着远超敌人的武器装备。在这样的装备优势下,秦始皇得以横扫六国,汉军也能够屡战屡胜。
值得注意的是,秦汉时代没有儒家的束缚,技术进步在当时被高度重视。陈汤曾客观分析汉军强大的原因,而后世的儒家却忽视了这一点,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一大缺憾。尽管装备优势并非万能,但历史已多次证明,武器装备落后的后果是灾难性的。近代史的教训让我们明白,军事科技的不断发展对于国家的强大至关重要。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保持军事装备的优势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当下更应加快这一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