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时代的生存智慧(一百四十二):不负人生一场醉》
当北洋王朝步入第十五个年头,初秋时节悄然而至,吴佩孚北上失利,几乎如同失去生命之源,南方的“东南王”孙传芳不得不率兵迎敌。纵使当时北洋军凭借其庞大军力看似威风凛凛,然而,短短三个月内,江西、福建接连失守,主力几乎全军覆没。曾经不可一世的孙传芳顿时慌了神。曾几何时,他作为北洋军阀中崭露头角的强者,在与南方军交锋前,风头一时无两,气吞山河。然而,现实的一记重击让他清醒过来。于是,他急忙调整战略,一方面增兵备战,迅速调动了十五个师的兵力,另一方面又奔赴北方,寻求张作霖的支援。作为北洋军阀中最后的撑天柱,张作霖领兵三十万,武装精锐,已成为北洋集团反败为胜的唯一希望。
然而,刚刚崭露头角的孙传芳并未想到,自己最终的救赎竟会依赖于与北洋其他势力的联合。最初,他试图邀请北方三大军阀的头目——段祺瑞、吴佩孚以及其他北洋军的遗老老将,商议如何抵抗南方军的进攻。然而,北洋内部的纷争早已使得这些高层人物心生嫌隙。尽管大家都意识到时局的严重性,但会议却因为争吵不断而宣告失败。孙传芳心急如焚,最终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北方的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援助上。此时的张作霖,虽说兵强马壮,但他多年的战场经验告诉他,北洋的局势早已不如昔日,南方军的强大不仅仅来自战术上的巧妙,更多的是基于北洋内部的深层次裂痕。当张作霖望着自己身旁那些已然老迈的旧将,心中也开始生出退意。
之后,孙传芳亲自赴天津见张作霖。身为北洋晚辈的他,虽然心高气傲,但在此刻,他感到一丝悔意。与年长自己十岁的张作霖站在一起时,他略带羞愧地行了一个礼,并诚恳地说道:“大帅,之前我错了。”年已五十的张作霖不再是曾经那个年轻时决断果敢、气吞山河的军事统帅。看着眼前这位曾一度令自己头疼的年轻对手,张作霖微微叹息,最终淡然挥手道:“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在北洋王朝即将崩塌之际,两位曾经是死敌的枭雄放下所有恩怨,重新携手共度时艰。张作霖和孙传芳站在一起,互相握手言和,准备再次为北洋大旗出征。直鲁联军的军队很快整装待发,南下支援孙传芳。奉系军的运兵列车一列接一列地行驶,似乎战火的阴云开始笼罩整个南北。
终于,东南战场的烽火再次燃起。在奉系军的帮助下,孙传芳的部队迎来了反攻的机会。他们成功收复了徐州这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接着攻占了蚌埠,并迅速将南方军的阵地逼退,重新站稳了脚跟。虽然有了奉系的支援,孙传芳一度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他的老对手张作霖此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内外困境。当张宗昌的奉军被南方军打得溃不成军,孙传芳的军队也在短短时间内丧失了战力,接二连三地失去了阵地。当南京沦陷后,孙传芳的失败几乎已成定局。曾经广阔的东南五省领土在顷刻间易手,孙传芳尽管未曾放弃一线希望,但北洋的命运早已注定。
在最后的日子里,孙传芳屡屡向张作霖请求带领他再出关打一次生死战,然而士气低落、军心涣散的部队再也没有了往日的锐气。昔日的梦想与荣耀早已化为泡影,北洋王朝的大厦最终在风雨中轰然倒塌。孙传芳的呼喊渐行渐远,那个曾一度辉煌的时代,也在这一场场战斗后悄然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