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马谡死后,为什么十万蜀兵为之哭泣?在马谡死前的最后一刻,众多蜀兵不仅不忍心看到他死去,甚至有数万蜀兵反对杀马谡。连后来的蜀国“宰相”蒋琬也曾劝告诸葛亮,表示不应当处死马谡。马谡究竟具有什么样的魅力,让他不仅深得诸葛亮的器重,也让众多蜀军将士深深挂念?即使在临死之前,马谡还说:“自己罪有应得,没有怨恨。”然而,这样一位被所有人关怀的将领,恰恰是刘备最为讨厌的人。
马谡的争议:
刘备临终时,曾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像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样,君当深察。”那么,诸葛亮为何没有听从刘备的劝告,依然重用马谡呢?在守街亭时,所有人都认为应当由魏延担任大将,然而诸葛亮为何力排众议,选择了马谡,从而导致了街亭的失守?如果魏延被选为大将,街亭是否还能保住?如果魏延来指挥,诸葛亮的北伐会否因此成功?
刘备与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刘备的识人之名几乎成为一种家族传承。正如刘邦能够慧眼识得张良、萧何、韩信等人,建立了汉朝基业,刘备也曾因其非凡的眼光,发现了关羽和张飞等人。在刘备的用人史中,魏延便是另一位被他看重并且重用的人。历史中的魏延,并非如《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那般迟疑,而是一直效忠于刘备,参与征战,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度。
尽管诸葛亮一直看不上魏延,认为他有反骨,但魏延却为蜀汉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汉中坚守十数年,无人能敌。而刘备在未听从诸葛亮的劝谏下,最终为报关羽之仇发动夷陵之战,却因陆逊的火烧连营惨败,遗憾去世。刘备临终时依旧告诫诸葛亮要警惕马谡,认为他“言过其实”,不宜重用。虽然诸葛亮含泪点头,但仍继续信任并重用马谡。这个选择,背后有着更复杂的考量。
马谡的才能与贡献:
诸葛亮之所以如此抬举马谡,首先是因为马谡是马良的弟弟,才气出众,深谙军事谋略。其二,蜀国此时已经人才匮乏,能被诸葛亮信任并器重的,主要有蒋琬和董允等人,而在军事上,马谡便是其中之一。其三,马谡曾在南中平叛时表现出色,提出的建议对诸葛亮来说至关重要。马谡说:“南中地势险要,反叛已久,若要一劳永逸,只有两条路:一是赶尽杀绝,但这非仁义之举;二是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让他们真心归附。”这一战略建议深得诸葛亮的认可,也为马谡赢得了更多的信任。
街亭之失:
228年,诸葛亮开始北伐,策马出征。此次北伐中,他再度使用了疑兵之计,让赵云和邓芝驻守箕谷,虚张声势,迷惑曹魏。随着诸葛亮在十万大军的进攻下,成功占领了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直接逼近长安,曹魏军心大乱。魏国急派曹真驻守,另派张郃领兵五万,目标直指街亭。
诸葛亮原本打算派魏延驻守街亭,但在最终决定时,他却选择了马谡。马谡却犯了致命错误,他选择将军队驻扎在高山上,而不是在战略性重要的街亭上。他认为,驻军高山之上能引导战士死战,而后强攻,但这种选择导致了蜀军军心大乱。张郃率领的魏军绝了蜀军的水源,导致士兵口渴饥饿,战斗力大幅下降。此时,曹魏军队围困山顶,马谡命令士兵强攻,然而军心已散,士兵无法抗衡,最终被魏军击败。
若魏延驻守:
王平曾几次劝告诸葛亮,让魏延驻守街亭,但诸葛亮最终选择了马谡,导致了街亭之失。事后,王平带领千余人缓缓撤退,未损一兵一卒。王平的判断无疑显示出其过人的智慧,而在这个关键时刻,魏延的稳定性和能力或许能避免此败。虽然马谡年仅三十,却已经是蜀汉的老将,然而诸葛亮并不完全信任王平,因为王平曾是曹魏的人,且在蜀汉军中并未完全得到信任。最终失去街亭后,诸葛亮无奈退守汉中,并下令斩首马谡的两名战将,将马谡囚禁。
马谡的死与诸葛亮的决心:
马谡被斩首的消息传出,蜀汉十万将士为之泪流满面,连诸葛亮都忍不住为他哭泣。蒋琬与诸葛亮商议,提到历史上楚国大败后的责任追究,认为马谡虽有才能,却未能避免失误,最终是过于年轻轻狂。诸葛亮感慨万千,流泪说:“孙武之所以能取胜,便是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他最终做出了斩马谡的决断,这一严厉措施,彰显了蜀汉军队严明的纪律,也为后来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谡临终前,写下遗书,表示没有丝毫怨恨,称自己虽死,但对于诸葛亮的忠诚永不变。年仅39岁的马谡就此英年早逝,但他依然在蜀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诸葛亮对马谡的儿子视如己出,既体现了他公正无私的治国理政,又凸显了他以人为本的宽厚之情。
总结:
马谡的死,虽然是蜀汉军法的严惩,却也让蜀国的纪律在三国中名列前茅。刘备的识人之眼,不仅让他选中了关羽、张飞等英雄,也精准地识别了魏延等人才;然而,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则深刻反映了他对国家、对军队的责任与担当。虽然他对马谡的判断有误,但他依旧是那个智勇双全、奋力匡复汉室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