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国成功占领荆州之后,尽管拥有了这一重要的战略区域,但与魏国的实力相比,仍然显得微不足道。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地理条件是个关键因素。尽管吴国所控制的区域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属于富饶之地,但在三国时期,南方的开发水平非常有限。这一情况使得吴国的耕地面积与人口数量远不及魏国。如同有人一夜之间得到了丰盛的食物,但却缺少烹饪的设施,荆州的占领对吴国而言,仍然无法根本改变其落后的面貌。
其次,吴国内部的压制性风气,使得其扩张的意愿和动力大为不足。吴国的基础,建立在江东地区的几个豪强家族之上,这些家族对外扩展的兴趣微乎其微,宁愿安稳度日,故而在军事行动上缺乏积极性。虽然表面上看,江东的强大似乎为吴国提供了支持,但实际上这种支持却是保守和消极的,使得吴国在面对强敌魏国时,无法全力以赴。
最后,东吴政权在后期的内部矛盾也是导致其被魏国压制的重要原因。这些深层次的矛盾使得吴国难以团结一致对抗魏国的强大军事实力,导致战争的动员力量大为减弱。要想深入了解吴国在夺取荆州后依旧处于劣势的原因,事实上,需要从吴国夺取荆州之前开始探讨。
在众所周知的历史背景下,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其实是从其哥哥孙策手中继承政权的。在三国时代的多位开创者之中,孙权是唯一一位通过继承获得权位的领导者。他接手的领土,仅有大半个扬州和荆州的一个小郡,这一根基无疑是非常微薄的。作为一位权力基础不稳的继承者,孙权的家族又属于外来户。在吴国建立初期,尽管孙权与顾陆朱张等本土士族保持良好的关系,但彼此之间仍然存在一些隐形的隔阂。
在孙权的内阁中,周瑜、鲁肃、吕蒙等重要谋士也都是外来者,真正的本土士族代表仅有后来的陆逊。在这些重臣间,虽然周瑜与鲁肃同样都是外来户,然而在战略思想上却有着显著的分歧。周瑜倾向于采取进攻性的策略,试图压制刘备的势力以实现吴国与魏国之间的二分天下。而鲁肃则认为刘备力量的压制难度较大,反而主张与刘备和曹操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以巩固吴国的自保。
在《三国志》中,孙权对这两位谋士的意见表示了认可,但始终没有明确表态支持哪一方的战略选择。随着周瑜的去世,进取之路逐渐被遗忘,吴国整体政治风格开始向守旧转变。这一转变使得吴国的扩张意识进一步减弱,从而导致最终与魏国的实力对比愈发悬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