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祯帝朱由检登基后,做出了一个标志性的决定:清除宦官魏忠贤及其党羽,彻底拔除阉党的权力。此举成为了明末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许多人都认为这是崇祯为恢复朝政正道、清明政治所作出的重要措施。朱由检对宦官专权的危害有了深刻认识,因此,他不仅将魏忠贤除掉,还加强了对宦官的管理,严防他们再度插手政务。从表面上看,朱由检似乎对宦官采取了极为严厉的限制措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从崇祯二年起,他却又开始频繁地派遣大量太监进入军队系统担任监军。这些监军太监虽然并非完全无能,但由于他们大多数并不懂军事,甚至还有不少人因贪功怕死,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崇祯七年(1634年),陈奇瑜奉命围剿农民军,战局一度看好,农民军的首领如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被逼至车厢峡内,局势危急。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李自成通过贿赂陈奇瑜的部下,假意投降。监军太监杨进朝和总兵王朴因贪图金钱与功劳,竟然对李自成的投降表示接受,尽管他们明知农民军的投降可能只是诈降。结果,李自成趁机带领部队冲破了包围,成功反击,势力大增。此时,明军错失了对农民军的最后打击机会。
而农民军善于假投降的策略屡屡得手,张献忠就曾多次采用这一手段。在崇祯时期,杨嗣昌指挥军队采取了“四正六隅,八面撒网”的战术,逐步压缩敌军的活动空间。然而,张献忠同样利用了“诈降”这一策略,他向熊文灿假装投降,熊文灿和监军太监刘元斌都表示接纳,刘元斌甚至上疏建议招抚张献忠,结果张献忠很快便重新反叛。此类太监监军不仅不懂军事,且常因贪图私利而做出错误的决策,未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应有的作用。
类似的情况在崇祯九年(1636年)清军第三次入侵时再次发生。清军势如破竹,连克十二城,战功赫赫。面对严峻形势,崇祯命令太监高起潜带兵出征,然而高起潜不仅没有积极迎战清军,甚至只敢跟随清军后面行军,除了在涿州击退少数敌军外,几乎未能获得战果。尽管如此,他却向崇祯上报了所谓的“胜利”,以求功名。次年,清军再次入侵中原,崇祯调任宣大总督卢象升领兵抗敌,而高起潜则被派为后援。卢象升为了主战,决心迎战清军,但高起潜却主张和谈,甚至在战场上拖延、消极不作为。卢象升被清军围困时,高起潜近在50里,却没有出兵援助,最终导致卢象升全军覆没。这样的无能和懦弱,显然是明军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李自成进攻北京时,监军宦官的背叛行为再次上演。宣府巡抚朱之冯为了保卫京师,亲自带队准备死守。然而,监军宦官杜勋与总兵王承允勾结,甚至在城外三十里迎接大顺军。类似的背叛行为还发生在居庸关,监军宦官杜之秩和总兵唐通竟然毫不抵抗,主动开城迎接李自成。如果这些关键防线像宁武关的周遇吉一样死守,北京或许能撑到援军的到来,局势也许会有所不同。
显然,太监监军的制度对明朝的军事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虽然偶尔有太监表现出军事才能,但整体来看,太监监军的弊端远大于其利。崇祯帝虽然试图改进这一制度,清除了宦官中的权力斗争者,但他并未根除宦官参与军事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而这一制度,事实上早在永乐年间便已成为惯例。
永乐帝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时,得到了许多宦官的帮助,并在成功后进一步削弱权臣的权力,转而依赖一批忠于皇帝的宦官。为了应对当时复杂的军事局势,朱棣继承了唐宋时代宦官监军的制度,宦官们开始在军事事务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甚至成为了皇权的代表。此后,宦官监军的制度被不断沿用,并且在明朝的多个军镇中设有专门的太监监军职务。
当然,并非所有太监都无能。明朝的著名太监郑和便是一个例外,他指挥庞大的舰队七下西洋,带领明朝走向了辉煌的海上扩张。而在成化年间,宦官汪直也是一位著名的军事人物,他在与蒙古的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一位成功的监军宦官。
尽管如此,崇祯时代的宦官监军制度却开始逐渐失效,部分原因在于明朝的衰败。随着明朝末期皇权逐渐削弱,崇祯帝虽然勤政,却并未能有效控制文臣和武将,导致了政局的不稳定。尽管他力图削弱宦官的权力,但并未有足够的决心进行根本性改革,最终在内外压力下,明朝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