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崇祯帝即位时,已经接手了一个几乎无法挽回的局面。自1628年起,年仅16岁的崇祯帝即登基,正式成为明朝的皇帝。然而,这位年轻的帝王并没有丝毫的安逸与快乐。明朝早已风雨飘摇,外有东北的强敌努尔哈赤率领的后金八旗铁骑不断侵扰,威胁着大明的边疆;内有农民起义军的不断兴起,他们如潮水般席卷了陕西、河南、四川等地,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内忧。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崇祯帝虽然身为帝王,却不得安宁,焦头烂额。
1629年,后金的皇太极巧妙地实施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略,数万大军绕道蒙古,直扑明朝京师北京。随着皇太极的军队逼近,京师周边的明军节节败退,城内的崇祯帝忧心忡忡、寝食难安。为了保卫京师,明朝的大名府知府卢象升紧急招募了大批士兵,准备组织一支义军前去增援。
卢象升的募兵计划虽然得到了响应,但由于军费短缺,他招募的士兵大多是身边的老乡、朋友、亲人等,装备简陋,甚至连一套像样的军服都没有。这支看似不堪一击的军队,尽管没有雄厚的装备和强大的战力,但他们的士气却异常高涨,毅然出征,准备保卫大明。但遗憾的是,当他们的队伍尚未抵达战场,后金军队便已经退兵,原本的征程因此戛然而止。然而,这支军队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反而成为了明末最具战斗力的部队之一——天雄军。
卢象升,字建斗,号九台,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是一位具有非凡军事才能的明末名将。由于他忠诚勇敢,崇祯帝在1630年提拔他为右参政兼副使,责令他整顿大名、广平、顺德三地的兵力。在短短数月内,卢象升通过精心的训练与管理,将这三地的军队训练得精锐非凡,迅速组建起了一支威震四方的队伍,名为“天雄军”。这支军队兼备步兵与骑兵,且精通弓弩和火器的使用,战斗力非同凡响。卢象升所培养的骑兵,身穿铁甲,配备长枪与火铳,既能远程打击敌人,也能在近战中勇猛冲杀,成为了敌人心头的噩梦。
1633年,山西一支叛军占据了京师郊区的临城西山,威胁到北京的安全。崇祯帝立即命令卢象升率天雄军出征剿敌。卢象升带领部队与叛军作战,接连击败敌人,将其驱逐至西山。然而,卢象升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在石城南部设下埋伏,成功歼灭叛军,接着又在青龙冈和武安取得了胜利,斩首十一名敌将,彻底摧毁了叛军的力量。此次胜利,极大地提升了天雄军的威望,卢象升也因此被誉为一位无畏的英雄。
由于卢象升屡次亲自上阵,带领部队浴血奋战,他的威名逐渐传遍大江南北。有一次,卢象升亲自追击敌军时,额头被弓箭射中,但他毫不在意,继续奋勇作战。叛军纷纷逃走,互相传言:“卢阎王来了,谁遇到他就死定了!”这也使得卢象升得到了“卢阎王”的外号,名声更为显赫。1635年,崇祯帝因其战功卓著,赐给他尚方宝剑,表示对他的极高评价。在古代,尚方宝剑象征着皇帝的最高荣誉,卢象升的荣耀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天雄军的辉煌并未持续太久。1638年,卢象升和他的天雄军抵达巨鹿的贾庄,准备与八万清军进行最后的决战。没想到,这一场战斗成为了天雄军的绝唱。卢象升虽派信使向友军求援,却因指挥太监的拒绝而陷入孤立。最终,天雄军只有数千人对抗数万精锐的清军,面对如此悬殊的战力差距,卢象升依然毫不退缩,他亲自指挥,率部展开殊死抵抗。战斗一直持续到中午,天雄军的炮弹和弓箭已用尽,只能以短兵器搏斗。卢象升被四箭三刃所伤,但依然带领队伍奋战不息,最终壮烈殉国,年仅39岁。史书中记载,这场战斗,除总兵虎大威成功突围外,整个天雄军几乎全军覆没,卢象升的英勇牺牲成为了历史的永恒印记。
在卢象升战死之后,他的部下杨陆凯为了保护将领的遗体,毅然跪在卢象升的身旁,用自己的身体遮挡箭矢,最终身中二十四箭,壮烈牺牲。这场悲壮的战斗,不仅是天雄军的最后一战,也是大明王朝英雄气短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