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朱允炆的称谓,以及建文这个年号,都变成了大明皇室中间的忌讳。
朱棣还下达命令,当年继续使用洪武三十五年作为年号,并且把第二年定名为永乐元年。
就是要把朱允炆使用的年号建文直接取消,朱允炆作为皇帝的那段时期,所有文献资料中都要继续使用朱元璋的洪武年号。
但朱棣在做到这程度了,依然没有抹去朱允炆在史书上的痕迹。
朱棣主持编写的《明太祖实录》中,确实记录了朱元璋离世后继任者为朱棣,朱棣经由四年靖难才得以登基。
朱棣明确否认自己内心烦躁,即便他如何辩解,旁人依然能察觉,他实质上就是图谋不轨。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朱棣既然对朱允炆怀有极大的不满,并且已经登上了皇位,他完全可以采取极端的手段,将朱允炆从历史记载中彻底消除,并且声称自己是按照既定的顺序继承皇位的。
他是做不到,还是不想做?
其一,朱棣是对历史做了一定程度的删改的,奈何逻辑不通
或许会有人表示,修史者是有操守的,并非皇帝指示怎样改动就能怎样修改的。
但是历史上改史的案例可不少见。
例如光绪皇帝,若仅查阅官方文献及长安相关记述,分析其医案记录,无法发现中毒迹象,反而可以推断,他一直健康状况欠佳,逐渐衰弱的情况与病情恶化的表现相符,属于正常离世。
经过考古学家运用法医学方法对其遗骸进行检验,确认其死于中毒。
史官终究也是凡夫俗子,并非所有人都能在君主逝世的阴影里坚守初心,对客观的过往毫不动摇地记录。
某些记录历史的官员,与君主本就存在利益关联,即便君主未提前示意,他们也会主动选择对君主有利的方面来记录,以谋求自身好处。
《贞观政要》中有记述,李世民在研读史书中关于玄武门之变的篇章后,主动表示不应隐瞒他兄弟相残的行径,主张如实记录下相关事实。
仔细研读史料可以发现,明代实录中涉及朱允炆的内容,相当一部分都留下了朱棣改动和润色的痕迹。
我们来看看明太祖实录里,朱棣和朱允炆相关的内容是怎么写的。
据《明太祖实录》所述,朱元璋在世时最疼爱的儿子是燕王朱棣,而非太子朱标。他曾表示,在众多儿子当中,燕王朱棣最为仁厚孝顺,同时具备文韬武略,能够安抚国家、治理百姓。他明确表示自己最看重的就是朱棣,甚至一度想要立他为皇太子。
真正的皇太子朱标,却显得温和恭顺,难以驾驭,这让朱元璋心生不满。朱元璋曾向马皇后流露心意,言谈间透露出废黜太子的想法:咱们一同历经困苦,才开创了这帝业。如今长子不能让我满意,我该如何是好?
朱标离世后,朱元璋认为朱允炆难以守住皇位,打算立燕王为副皇帝,来担当国家重任,决定让朱棣当皇太子,而不是让朱允炆做皇太孙。
朱元璋本是一代杰出人物,却因翰林学士刘三吾简单的一番话,就突然沉默不语,勉强同意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即便库位已经确定,朱元璋还是满心不甘,即便朱允炆做了六年皇太孙,朱元璋依然挂念着自己的亲生儿子朱棣,在临终前把朱棣叫来见面,可恨朱允炆竟然假借诏书把朱棣驱逐回去,自己做了皇帝。
不得不说,明太祖实录里的这段记载,改得实在是太拙劣了。
历史记载表明朱元璋在马皇后生前便有废黜太子的念头,然而马皇后实际比朱标去世早了十年,作为开创基业的君主、极具权谋的统治者,他竟然耗费了整整十年光阴,却始终未能将这位未曾参与军事的储君废黜,这实在令人费解。
更不必说,朱元璋在马皇后离世之际所撰写的祭文至今尚存,其中明确提及他打算等朱标年岁再长一些便禅位为太上皇,与马皇后相伴安享晚年生活。
这可和实录里说的朱元璋对太子不满意不一样啊。
记录中表明,朱标离世之后,朱元璋最初打算册立朱棣为皇位继承人,不过由于受到礼仪规定的约束,最终选择了朱允炆。
要知道,通过研究前朝的史实可以发现,当皇子离世后,君主大多会选择另立一位皇子为新储君,极少会册立太子的儿子为皇太孙。
这些皇帝不是被礼法所束缚吗,为何朱元璋这种杀人无数的君主却能不受其约束呢?
朱元璋立朱允炆,唯一的理由只能是,他自己想立朱允炆。
朱棣对于朱允炆为何能当上皇太孙这件小事,都处理得问题重重,他如何能够完全抹去朱允炆这个人呢?
其二,靖难的波及范围太大,没法进行系统性的掩盖
倘若朱棣执意冒险,用刀抵住史官咽喉,指示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务必编撰一部朱允炆从未存在、朱棣合法登基的编年史出来。
他能做得到吗?
终究朱棣确实在官方记载中找不到建文的相关信息,而且朱允炆统治期间所使用的年号完全都是洪武。
更改一个年号,自我安慰或者让别人也跟着上当,这事儿比较简单,但是要让朱允炆这个人从历史记载中彻底抹去,那根本就是办不到的。
因为靖难的波及范围,实在是太大了。
朱棣从建文元年,在北京正式起兵,到建文四年,打进南京城。
长达四载期间,战火蔓延至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广袤北方区域,更波及江南地带,受难者众多,达千万之众,伤亡保守估算亦有数十万之数。
在很多地方志里,都记载了靖难的惨烈状况。
例如《南宫县志》记载:燕京以南,所过为墟,屠戮无遗。
《邢台县志》记载:靖难兵起,传檄征响,秀抗不应。
朱棣哪有这么大本事去管明朝这么多地方的地方志怎么记载呢?
更不用说,相当一部分关于靖难事件的文献资料,并非产生于朱棣执政期间,而是形成于其后代。
朱棣即便神通广大,确实做到了他在位期间整个大明朝的文字记录中不出现建文和靖难字样,但他也无法左右身后的情况啊。
他离世了,但那些在靖难事件中幸存下来的人并没有全部消失。他们的遭遇通过不同的方式流传下去,有的被记录在家族史册里,有的被载入文人的记述中,还有的被编成了传奇故事。
民间不说,官场之中,也有许多亲历靖难之役的幸存者,一直活到朱棣驾崩,一旦他离世,这些人便开始显露头角。
朱棣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赏赐了众多有功之臣,授予他们的爵位有公、侯、伯等级别,这些爵位可以世袭。这些家族为了纪念祖先的荣耀,一定会详细记录爵位的传承过程。
更不必说,朱棣离世才数月,他的长子朱高炽便急不可耐地宽恕了众多在靖难之役中效忠朱允炆的臣子。
历代明朝君主相继接到官员递交的奏章,恳请优待朱允炆的子孙,提议重新追认朱允炆的尊号,或者宽恕因靖难之役而获罪的人员。
朱棣可没法从长陵里爬出来把这些记在全部抹去。
他何必在历史记录中删除朱允炆的记载呢,不如保留他的一些资料,但是把朱允炆的描述写得糟糕一些,这样就能迷惑别人的判断。
其三,明朝的对外交流太频繁,朱棣管不着其他国家的史书
假设朱棣能力出众,即便如此,他在明朝境内也难以完全消除所有关于朱允炆的记录。
能行吗?
答案还是:没用。
因为朱棣管得了国内,却管不了国外。
与明朝接壤的朝鲜,在《李朝实录》中,收录了众多明朝的历史记载,其中就涵盖了靖难之役。
朱棣的权力并不延伸到朝鲜书写历史记录的领域。他亲生母亲并非马皇后的线索,最初出现在朝鲜外交人员的记录中。朝鲜文献还记载了他残酷处决三千宫女,对此他也束手无策。
隔着海的日本,也记载了朱允炆,当年日本的使者曾到明朝朝贡。
远在欧陆的西班牙,也清楚中国境内曾有一位王爷起兵造反,最终登基称帝。这一消息是帖木儿帝国的奠基者帖木儿传达给他们的。朱棣对此十分清楚帖木儿帝国的状况,并且还与他们互有书信往来。
此外蒙古的重要历史著作《黄金史纲》也记载了朱允炆的存在。
当时中外往来十分密切,明朝诸多要事均传至海外,诸如靖难这般旷日持久、席卷半壁江山的战事,终究难以隐匿。
朱棣光改明朝自己的史料,有什么意义呢?
写在最后
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是很难被篡改的。
当然这里说的并不是历史上的大事件,所有的细节都是真实的。
这主要说明,某个对历史产生重大作用的事件,很难彻底从历史记录中消失。即便当时的统治者或记录者因为某些缘由更改了文献内容,也很容易在其他地方发现一些线索。
譬如西周的覆灭,因为年代过于久远,或许在司马迁编撰史记时,他自己也难以弄清西周究竟是怎样衰亡的,便只能凭借查阅文献资料和四处走访搜集到的信息,创作了周幽王点燃烽火戏弄诸侯的情节。
结果考古学家发现,在周幽王的年代,很有可能没有烽火台。
二零一零年前后发现的清华简,依据碳十四测年结果和古文学者的考证,被证实为战国中后期的物品,其可信程度很高。该文献对西周覆灭的叙述,与史记中的记载存在显著差异。
某个改变历史进程的重大事变,牵连的民众数量极为庞大,可能留下的痕迹非常丰富,即便当时的统治者企图掩盖,也无法阻止某些考古地点存在未被发现的证据。
历经两千余年传承的文献资料如此匮乏,致使诸多颠覆历史文献记述的文物勘察成果相继浮现。
更别提明朝的印刷和出版业极度发达,对外交流也非常频繁了。
靖难这种大事件,根本抹不掉,朱棣造反的事甚至都传到欧洲了。
朱棣自己也深知这一点。
所以他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抹掉朱允炆。
他力图污蔑朱允炆,极力彰显自身在朱元璋眼中的分量,意图营造一种他是朱元璋看好的接班人的错觉。
重大事情是无法消除的,然而当事人私密的片段信息,却有可能被伪造出来。
你觉得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