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后,凭借果敢与迅速的行动,很快便掌控了北平城,紧接着又攻破居庸关。这一连串的胜利极大地振奋了燕军士气,叛军的声势空前高涨,短时间内便吸引了大批人马汇聚,军力迅速扩展到数万人。朱棣打着“靖难”的旗号,公开宣称自己是为了清君侧而起兵,这也意味着他绝不能承认侄子朱允炆的正统地位。因此,他果断废除了“建文”年号,继续沿用太祖朱元璋的“洪武”年号。如此一来,朱棣从名义上的忠臣转眼成了反贼,名分上再难洗白,但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他唯有一条路,那便是以武力彻底取胜。
朱允炆在震惊之余,自然也必须迅速制定应对策略。然而,当他着手调动军队时,却发现形势远比预料的更为严峻。因为在太祖朱元璋执政时期,许多战功卓著、能征善战的开国名将早已因功高震主而被清洗,真正能够独当一面的悍将几乎所剩无几。这使得朱允炆在关键时刻,缺乏足以与朱棣匹敌的武力支撑。
相比蓝玉、冯胜这些以勇猛著称的大将,耿炳文的声望并不算高,但他的功劳却不容忽视。早在朱元璋与张士诚交战时,耿炳文便担任长兴城的守将,硬是凭借坚守之策,守城达十年之久,牢牢牵制住张士诚,使朱元璋得以集中兵力全力对付陈友谅。如果没有这层助力,朱元璋极可能腹背受敌,难以一鼓作气平定江山。凭借此功,朱元璋封他为“长兴侯”,足见其地位之重。然而,耿炳文更擅长固守后方,不是那种能在战场上主动冲杀、以攻克敌的悍将。若让他与朱棣这种骁勇之辈正面交锋,胜负实难预料。
不过,朱允炆手中掌握着整个大明王朝的资源,底蕴之厚远超朱棣。理论上,他根本不必与朱棣正面硬拼,只需凭借坚固的城池与庞大的兵力,拖垮燕军锐气,待敌人力竭,再伺机反攻即可。然而朱允炆在处理此事时,表现出妇人之仁,反倒为败局埋下隐患。他虽给了耿炳文三十万大军,但却叮嘱不得伤害自己的皇叔朱棣。既然皇帝如此交代,耿炳文在用兵时自然投鼠忌器,不敢狠下杀手,也不敢彻底示弱,结果在犹豫反复之间丧失了战机。
在战争史上,凡在关键时刻优柔寡断者,往往难有好下场。非常之时,本该以果决的手段立威,否则只会拖累全局。朱允炆过于顾惜名声,直接影响了耿炳文的发挥。耿炳文率领三十万大军赶赴前线,却采取了分兵三路的方式,企图形成掎角之势,以缓慢推进的策略蚕食燕军。然而,这种战法对付普通敌人或许有效,对朱棣这种善于用奇兵的对手,简直是自掘坟墓。
朱棣一眼便识破了对手的打算,他派遣猛将张玉率军正面迎敌。张玉胆识过人,竟在中秋之夜突袭敌营。当时,朝廷军队兵员众多,许多将士根本瞧不起燕军,认为不过是反贼不足挂齿,反而在节日里酩酊大醉,结果两翼部队瞬间溃败。耿炳文无奈,只能收拢大军固守,但他虽善于守城,却不擅长野战布阵。仅仅依靠阵势守备,敌人未必会正面硬拼,果然,朱棣率几千精锐绕道而行,亲自突袭后方。燕军虽然人少,但因朱棣亲自督战,士气高昂,在几十万军中横冲直入。耿炳文拼尽全力,才勉强收拾残局,却最终不得不仓皇败退。
此后,耿炳文仅带几万人仓促逃走,朱棣却仅以三十余骑尾随追击。按理说此时正是反攻良机,耿炳文却因担心伏兵而不敢折返迎战。讽刺的是,当需要谨慎时他自信满满,而在该果断反击时却畏缩不前,最终让大好局势彻底崩溃。
至此,朱允炆已无力回天。他或许只能怨恨太祖朱元璋,当年若未清除功臣,若能留下蓝玉、冯胜这样的猛将,哪怕是陆仲亨、费聚那样的次一级统帅,靖难之役的结局也许会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