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末期,东吴与蜀汉一样,都面临着军事力量的衰退,尤其是许多重要的武将逐渐消失。尽管如此,东吴比蜀汉存在的时间更久,这离不开一些功勋卓著的将领们的坚守与努力。比如陆抗,他在西陵之战中大败西晋军队,成功推迟了晋灭吴的脚步。而今天我们要重点介绍的是陶璜,他不仅在攻克交趾上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还凭借自身的智慧与忠诚,为东吴南方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陶璜,字世英,出生在丹阳郡秣陵县(今江苏南京),具体的生卒年份已无法考证。他的父亲陶基,曾担任东吴的交州刺史,而陶璜本人也在东吴政权中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由于父亲曾在交州任职,陶璜与该地区有着深厚的渊源,他熟悉当地的政治与民情。然而,正因为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交州工作,所以他的名气相对较为低调,直到后期才逐渐展露锋芒。
在吴永安六年(263年),曹魏发动了对蜀汉的征伐,并成功消灭了蜀汉。与此同时,东吴的交趾太守孙谞因贪暴行为引发了民愤,导致郡民吕兴起兵反抗并杀死孙谞。更有甚者,吕兴与当地的九真、日南两郡联合起来,向曹魏求援,要求接管交州。东吴的局势陷入了危机,一旦不能迅速应对,交州地区可能就会被敌人占领。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曹魏的司马昭立即授予吕兴官职,并派遣蜀国的霍弋为交州刺史,令其重新组织地方军政。尽管吕兴被杀,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最终还是落入了西晋的手中,成为了东吴的重大损失。
为了扭转局面,东吴末代皇帝孙皓在宝鼎三年(268年)决定再次派兵攻打交趾。于是,他派遣交州刺史刘俊与前部督修则带领大军进攻。然而,东吴军队在与西晋军队的对抗中遭遇惨败,刘俊与修则皆在战斗中阵亡。尽管如此,孙皓并没有放弃,继续派兵,再度派遣陶璜担任苍梧太守,统领一支军队,带领军队从荆州出发,通过合浦向交趾发起进攻。
陶璜率军开始与晋军的杨稷交战,在分水一带遭遇兵败,随后退守合浦。他的军队损失了两名将领,但陶璜并未气馁。相反,他趁夜袭击晋军将领董元,成功劫掠了董元的军中宝物,并且通过船只带回了战利品。接着,陶璜继续与董元作战,最终成功以长戟兵突破敌军阵线,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此外,他巧妙地施展离间计,最终促使董元杀害了部下解系,展现了陶璜高超的军事智谋与指挥才能。
到了建衡三年(271年),陶璜再次率领大军攻打交趾,吴军与晋军在封溪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晋军因为兵力不足,最终在战斗中被大败,毛炅等人只能勉强逃命。陶璜围攻晋军城池,并切断了从南中地区增援的道路,晋军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面对即将被包围的困境,杨稷等晋军将领最终决定投降。陶璜起初拒绝了他们的投降请求,直到城中的粮草耗尽,才同意接受投降。交趾之战因此告一段落,九真、日南两郡也成功归属于东吴。
对陶璜来说,攻占交趾堪称他一生中的最大成就。这一胜利有效地打破了西晋通过南方威胁东吴的战略,为东吴稳住了南部的边疆。陶璜成功将战败的杨稷等人送回东吴京城,然而杨稷在途中因病去世,这一切也标志着交趾战役的结束。
交趾之战后,陶璜顺利成为了交州刺史,并长时间镇守南方。在他的领导下,交州政权稳固,他因谋略出众、施恩广德,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与支持。天纪三年(279年),孙皓派陶璜率军与滕修、徐陵共同讨伐郭马。天纪四年(280年),随着晋朝的全面进攻,东吴最终灭亡。孙皓在不得人心的情况下,放弃了抵抗,决定投降西晋。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东吴灭亡后陶璜仍然被任命为交州刺史,且继续掌握权力,但他在面对西晋的压力时表现得非常谨慎。他的归降过程也颇为感人,孙皓亲自写信,派陶璜的儿子陶融前往劝说他投降。陶璜经过长时间的沉思,最终决定接受西晋的任命,前往洛阳表达归顺。晋武帝司马炎对陶璜的忠诚表示认可,继续任命他为交州刺史,并加封宛陵侯与冠军将军。
陶璜在交州的治理也延续了三十年,经历了东吴和西晋两朝的更替,始终深得民心。当他去世时,整个交州为他举行了盛大的丧礼,百姓纷纷哭泣,史书上记载“举州号哭,如丧慈亲”,足见其在当地的深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