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过:“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统一体,谁也不能摆脱矛盾。”在这纷繁复杂的矛盾之中,谁才是最具矛盾特质的人呢?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我认为,若说曹操排第二,恐怕没人敢称第一。
许劭是与曹操同时代的文人,他曾在曹操的威逼下,不得不发表了这样一番话:“你是太平盛世的英雄,是乱世中的奸贼。”曹操听后并不生气,反而非常高兴。这两句话也在后人之间广泛流传,并被演绎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形象地概括了曹操复杂的历史角色。
那么,曹操究竟是忠还是奸,是好还是坏呢?这个问题历来争议不断。在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中,他曾这样评价曹操:“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乃欲摧挠栋梁,孤弱汉室,除灭忠正,专为枭雄。”这里首次将曹操定性为枭雄。就我个人的看法,用“枭雄”这个词来形容曹操再恰当不过了,他既是忠义的代表,也不乏阴谋的身影,正体现了他内心的巨大矛盾。
谈到曹操的忠勇,《三国演义》里记载他曾独自持七星宝刀刺杀董卓,虽然这段历史可能是后人加上去的戏说,但曹操年轻时确实曾在做小官时单枪匹马,身披面具执行刺杀任务,而目标是比董卓更为强大的太监张让。这一点在西晋历史学家孙盛的《异同杂语》中得到了记载。可见曹操的勇气与忠诚丝毫不逊色于荆轲。
若要谈曹操的奸邪,那就不得不提他的一些著名行径。从大处看,他曾“挟天子以令诸侯”,企图窃取汉室政权。他的座右铭“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以及他的种种心机谋略,也都展现了他多疑而果断的奸贼一面。还有一段令人震惊的记载,《三国志·曹瞒传》中提到,曹操年幼时为防止自己的叔父频频在父亲面前告发自己,竟然耍计装作中风,最终使得父亲对叔父不再信任。这种巧妙的心机,也从侧面反映出曹操的复杂性。
然而,曹操在任用人才上,却也显示出了他的宽宏大度。对待郭嘉,他曾不惜亲自迎接,十里之外接他入营,共同商议天下大事。对待一些曾经冒犯过他的人,如陈琳,他不仅不记仇,还将其重用,封官赏识。曹操对关羽、赵云、刘备等人也多次放过,尽管他完全有机会让他们死于非命,但由于看重他们的才华,他最终选择了宽容,才有了后来的三国鼎立之局。
然而,曹操对待那些背叛或者冒犯自己的人却绝不手软。他曾因许攸言辞过激而将其处决,因孔融言辞不敬被下狱并最终杀害;因为荀彧坚持忠诚汉室而拒绝曹操称帝,被迫自尽;杨修因才高气盛,屡次揭露曹操的心机,最终也死于非命;甚至刘馥因为一句“不吉利”的言辞,便被曹操冠上了动摇军心的罪名,处死。曹操的决断,充满了强烈的政治味道,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冷酷一面。
尽管曹操有种种恶行,但他对普通百姓却有一份难得的怜悯。他曾在《嵩里行》中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一句悲悯的诗句,表达了他对当时战乱、瘟疫与灾难中的百姓深切的同情。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心怀悲悯的曹操,自己却在发动一场场战争,屠戮无辜,残酷的现实与内心的矛盾形成了强烈的冲突。例如,曹操为了报杀父之仇攻打徐州时,曾对四五座城池进行大屠杀,甚至泗水城的街道上,尸体堵塞了道路,令人触目惊心。
曹操的一生充满了刀光剑影,然而即便在这样一个铁血的将领身上,我们仍然看到了一些温柔的身影。虽然他大半生在战场上打打杀杀,但他在临终时却写下了许多充满家国情怀的遗嘱。他在《遗令》中写道,嘱托身边的婢女和妾侍好好安顿,甚至让她们在铜雀台上继续作乐、调理家务,这样的叮嘱显得极为琐碎和生活化,让人不禁想起那位曾经吟诵《观沧海》《龟虽寿》的英雄,他的豪情壮志是否也在逐渐消散。
曹操当年立下匡扶汉室的雄心壮志,最终却成了被历史铭记的“奸贼”。虽然他从未篡位称帝,但他背负的骂名却始终没有摆脱。正如杨慎在《临江仙》中所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些词句,似乎将曹操的一生——那纷繁复杂的英雄与奸雄之间的挣扎,最终化作了历史的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