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这个人,说白了心眼并不算大。当年他还在落魄的时候,曾经去投靠王彦超,却没能得到赏识,反而只被随意打发了一点钱。这段往事一直让赵匡胤耿耿于怀,等他后来黄袍加身,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自然想趁机“翻旧账”,借机挑王彦超的刺。不过,王彦超并非等闲之辈,他三言两语就巧妙化解了尴尬,反倒让赵匡胤没了下文。这也足见王彦超情商之高,一个在官场沉浮的人,最能看出的是他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赵匡胤落魄时,常被史书美化成“漫游四方”。其实,说白了就是四处寻找依靠。他曾带着一腔热血去投靠王彦超,结果人家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在当时的王彦超看来,一个籍籍无名的年轻人突然跑来投奔自己,无非就是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连养在身边的价值都没有。但又不好直接撕破脸,只得随手赏了点钱算是打发。赵匡胤看着那点钱,只觉得这是莫大的侮辱——自己明明是来求前程的,却被当成乞丐打发。可惜那时候他势单力薄,只能忍气吞声,暗暗咒骂后离开,继续在乱世里漂泊。
他的困境不止如此。后来他走到襄阳,落脚在一座寺庙,身无分文,便赖着不走,吃住全靠和尚接济。时间一久,老和尚也忍无可忍,掏出一笔钱塞给他,说:“往北去吧,你的机遇在那里。”史书称老和尚能相面,看出赵匡胤不凡。但换个角度想,大约是庙里多了个白吃白喝的人,谁受得了?赶紧送走才是实情。赵匡胤果然往北而行,不久投奔了郭威,从此命运翻转。后来在柴荣死后,他更是一出“陈桥兵变”,披上黄袍,篡夺了帝位。于是,坊间就把这事传成了老和尚的“神预言”,其实是战乱中“北上从军”带来的机会使然。
有趣的是,王彦超也有类似的经历。他早年跟随李继岌,后来李嗣源篡权,李继岌流亡途中遇害,王彦超失去了依靠,不得不另谋生路。他索性投靠重云山的晖道人,剃发为僧,至少能有个安身之所。不同于赵匡胤的“厚脸皮赖吃赖住”,王彦超算是光明正大地出家。可晖道人时间久了,也觉得他不宜久留,或许是开销太大,或许真觉得他另有前程,便也掏出一笔钱对他说:“你是富贵命,不该困在此处,去闯出自己的天地吧。”于是,王彦超拿钱下山,投奔石敬瑭,辗转效力于后晋、后周,最后又成为赵匡胤的部将。
当赵匡胤成为皇帝后,再见到曾经高高在上的王彦超,自然想起当年被冷落的羞辱,心里不免想挖苦一番。于是他笑着问:“王爱卿,当年在复州时,朕前去投靠你,你为何不接纳呢?”这话是带刺的,可王彦超却不慌不忙,反倒微笑着答道:“陛下乃神龙,我那一勺浅水怎能容得下?当年您没有留在复州小郡,那是天意使然。”这一番话,既承认自己当年没接纳,又把赵匡胤捧成“天命所归”的神龙,话里满是奉承。赵匡胤一听,心情舒畅,大笑不止。
事后,王彦超还不忘第二天上表谢罪,说自己当年有眼不识泰山,请陛下降罪。这一套操作,把认错和恭维都做足了,不仅给足了皇帝的面子,也显出自己知趣圆滑。赵匡胤当然也就“大发慈悲”,不但没有追究,反而继续重用他。王彦超后来官运亨通,直至宋太宗雍熙三年,以七十三岁高龄安然去世。
这段故事,从头到尾都是官场智慧的写照。赵匡胤记仇,但王彦超善解人意,用几句话就转危为安。由此可见,在风云变幻的乱世,光有武力与才干远远不够,高情商的处世之道,才是真正能让人安身立命、稳步升迁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