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中,魏国的将领司马懿率着十五万士兵浩浩荡荡地朝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进发。此时的诸葛亮,由于将绝大部分兵力调派出征,西城内的守军所剩无几,根本无法抵挡司马懿的强大军队面对如此困境,诸葛亮不得不施展空城计。在其他诸多智谋之中,空城计的运用显示了他的机智和沉着。
然而,司马懿真的是毫无头绪地不知道诸葛亮在施展空城计吗?显然并不是如此,其实空城计的概念在历史上早已有之,在其他战乱时代也曾被多次采用。无论是古今战场之上,心理战术都是军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由于司马懿的谨慎,以及他在带兵作战时的丰富经验,他对空城计的危机感并不陌生,尤其是他那几次殷切的提醒,使得司马懿倍感压力。他心里明白,诸葛亮正是在与他进行一场博弈,但他所产生的另一番盘算显得尤为复杂。
在司马懿心中,始终有一层顾虑盘旋不去,那就是他的上司曹氏对他的不信任。曹氏对于司马懿的态度仅是将他当作一颗棋子,而并非真正的重臣。如果一个干部能够得到上司的完全信任,自然会毫无顾虑地全力投入工作。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却必须时刻提防自己成为被替代的对象。因此,司马懿心里不断琢磨,如果今天他将诸葛亮除掉,曹氏定会对他刮目相看,然而他同样明白,自己被利用的价值也会在这一刻随之消失,失去他的筹码。
于是,司马懿决定暂时采取保守策略。他假装看破诸葛亮的空城计,做出撤兵的决策,寓意留给诸葛亮一个喘息之机,以此保全自己的利用价值。这种想法的产生充分展现了司马懿的内心挣扎,既想要展现自己的谋略,又必须应对上司的压力。如果一个领导者对下属信任有加,员工不会因为各种顾虑而反复盘算。然而,曹氏对司马懿的态度无疑加深了这种不安,使得司马懿不得不捡起双刃剑。
既然司马懿已然决定不采取极端的手段逼迫诸葛亮,那他就不能贸然率军攻入城中。如果此时奋力攻入,导致战斗的混乱局面里,诸葛亮不仅会被首当其冲地击杀,或者活捉,而即使抓住了诸葛亮,将其释放回去也只会更加激起曹氏的疑虑。正因如此,司马懿果断地对手下军士说道:“诸葛亮用兵素来谨慎,决不轻易冒险,眼下城门大开,兵将散尽,一定藏有埋伏。”
此时,诸葛亮正在城楼上弹琴,神态自若,表现出无比镇定,但在司马懿缓缓退兵的同时,其实他内心深处所感受到的紧张感也在渐渐升腾,额头微微渗出了汗水。就在这时,诸葛亮的琴弦突然断裂,犹如一声惊雷,吓得在场的人都为之颤动。司马懿敏锐感知到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意识到诸葛亮的心态已然无法再保持平和,于是他急促地下令:“快撤军!”
在此刻,如果司马懿真的继续出兵攻击,诸葛亮很可能就会陷入绝境,甚至丧命在此。由此可见,司马懿虽假装不知诸葛亮的真实状况,表面上似乎惧怕诸葛亮,实际上他同样在巧妙地利用这一局势,寻求保全自己。这种战略尽管不常见,却也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另类的智慧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