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乱世纷争中,诸葛亮被誉为几乎神一般的存在,而他的“神”并不仅仅体现在超凡的军事谋略和精妙的兵法上,更体现在他许多伟大的发明之中。无论是木牛流马,还是被百姓熟知的馒头,诸葛亮的创造力都令人惊叹。而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役——北伐时,他由于重病在五丈原病倒,临终之前依然不忘为蜀汉谋求新的武器,凭借其智慧和巧思,最终拯救了十万蜀军,甚至这一发明时至今日仍为现代的交通警察所广泛使用。
说到诸葛亮的北伐,屡次出征祁山却始终未能达成预期目标,背后的根本原因无非是蜀道崎岖难行,且粮草补给始终捉襟见肘。尽管如此,曹魏地大物博,且内政安定,发展迅速。若是诸葛亮不采取主动进攻,蜀汉或许会被逐渐拉开差距,最终难以与曹魏抗衡。于是,诸葛亮做出了最后一次北伐的决定,联合孙权,意图共同打入中原。然而,形势并不如他所愿,曹魏方面同样有着一位旷世奇才,这个人就是司马懿。虽然与诸葛亮的智谋相比,司马懿稍显逊色,但凭借坚韧的“熬”字诀,最终占据了先机。
诸葛亮屡次出兵祁山,然而每次都不得不撤兵,除了蜀道的艰险,最为关键的因素还是粮草供应不足。每当这时,十万大军便面临着不战而败的风险。司马懿深知这一点,因此他采取了避战拖延的策略。尽管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甚至亲自送去女装以示羞辱,但司马懿始终置若罔闻,他不仅耐得住性子,还能在最关键的时刻按兵不动。
司马懿虽然在智慧上稍逊于诸葛亮,但他同样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谋士。就在与蜀军使者交谈之际,他得知了诸葛亮的健康状况,便断言他“命不久矣”。果然,诸葛亮因长期的劳累和身体不支,最终病重,并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临终时,他下令调遣大军缓慢撤退。如此重大的军情,司马懿岂能不知?他立即下令追击蜀军。
在常理上,司马懿应当是最忌惮诸葛亮的存在,若诸葛亮死去,魏军无疑将所向披靡。司马懿深知这一点,因此在得知诸葛亮死讯后,他毫不犹豫地命令追击。然而,谁也没有预料到,诸葛亮竟然在临终前设下了一道惊人的机关。他早已命令蜀军在撤退的路上布置“铁蒺藜”,即一种铁质的路障。这些“扎马刺”成功阻挡了魏军的追击,使得司马懿的大军陷入困境,步兵无法前进,马匹也难以通行。尽管司马懿最终命令士兵穿上木鞋开路,但由于“扎马刺”数量过多,最终未能追上蜀军的十万大军。
那么,何为“铁蒺藜”?它是一种外形类似草蒺藜的铁制武器,身上布满了尖锐的刺。最早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而诸葛亮发明的“扎马刺”则有所创新。这种武器每个铁球上只有四根长刺,且无论如何放置,总有一根刺会指向上方,形成极大的杀伤力。一旦步兵或骑兵触及到这些刺,不仅会受到致命伤害,甚至会失去行动能力。正是凭借这项发明,十余万蜀军才得以顺利撤退,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命运。司马懿在看到这种巧妙的武器后,不禁感叹:“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
这种“扎马刺”不仅阻挡了魏军的追击,还被历史传承,直到今天仍在各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交通安全方面。现代的警察们,便是这一历史遗物的继承者。古时的“扎马刺”经过改良演变,成为了各种尖锐路障,广泛用于道路管理和交通安全检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