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西周和西汉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周武王的天子地位,是因为“伐纣”有功,被诸侯“拥立”成为的天子。刘邦的剧本和周武王大差不差:刘邦因为反秦以及讨伐“乱臣贼子”项羽(按:楚霸王杀楚义帝,是弑君)有功,所以也被诸侯“拥立”成天子。
之后周武王册封了一大群诸侯。刘邦在称帝后也册封了很多诸侯。当然,西周的诸侯相对来说,在二百多年后,才敢于对抗朝廷。而刘邦在清洗完异姓诸侯王以后,改而册封刘家子弟为诸侯王。但是,刘邦的分封制,在汉景帝在位期间就爆发了七王之乱。到了汉武帝时代以后,西汉的分封制几乎名存实亡。
那么,为什么都是分封制,西周和西汉之间的差距如此庞大?
个人觉得,可以从生产力角度来做出解析——当然,从生产力角度来解析西周、西汉分封制的结局不同,我相信全网应该找不到第二篇。
1、战国带来的变量
从西周建立到刘邦建立,前后累计相差近900年左右的时间,四舍五入相当于一千年。如果以2025年为原点,对于西汉刘邦那个时代来说,西周开国的时间距离,相当于现在我们提到北宋初年的历史一样(大致上)。
虽然晚清到现在不过一百多年,但是华夏人的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导致如此大的变化的,是因为科技带来了生产力的变化。比如现代社会的职业农民,可以通过手机app软件操纵物联网工具来从事农业活动。甚至将来发展下去,一个职业农民通过物联网、农业机器人来从事农业作业,要比一百多个传统农民的效率都高很多。
所以,这导致虽然晚清到现在只是差了一百多年,但是这一百多年的差距,可能比过去几千年的差距都大。
其实,西周-西汉这一千年时间里,华夏也爆发过小型的技术革命,这一技术革命的爆发时期,是在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农业技术出现了井喷式发展:一方面,冶金技术的提高,加快了铁器的普及,另一方面,水利工程比起之前的春秋、西周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而这一切,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粮食作物的高产,解放了生产力。
而生产力的提高,也改变了战争形态——比如春秋时期的战争一般都是贵族参加,而到了战国时代,因为人口激增的缘故,春秋时代的战争规矩也灰飞烟灭。而且,因为生产力的提高,官方可以搞更多的基建工程,这对于提高统治效率、提升行政管理水平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这一切,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周和西汉的诸侯国的命运不同。
2、西周、西汉分封制差异
西周天子册封诸侯的根本原因是基于无奈:周天子没有能力直接管辖太大的版图(限于行政管理水平),所以只能搞分封:就是册封诸侯到生番的地方去开荒。当然,从那时候的生产力水平来看,周朝的分封制度,还真是当时最完美的制度。
而西汉初年的时候,情况和西周还是不同的。
首先从行政管理水平来看,汉廷能够直接管辖的地盘要比西周大很多,但同时,行政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也就是说,距离天子直辖区域较远的地方,还是得分封。所以刘邦设计了册封宗室为诸侯王的制度。
刘邦设计这个制度,除了考虑行政问题之外,也是认为如果朝廷出现权臣弄权,还有诸侯可以限制权臣。
不过,刘邦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行政水平随着发展是可以不断完善,所以分封制可以是权宜之计。但同时,任何君主一旦有了可以直辖更多地盘,并且获取更大的权力自由度,都不会愿意让自己的权力被约束。
所以汉文帝虽然本身也是诸侯王出身,但是汉文帝却积极压制诸侯王的势力。到了汉景帝时代,汉景帝对诸侯王的打压更大——这其实都是天子想要扩充权限的体现。汉景帝和诸侯王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所以七王之乱爆发。
七王之乱被镇压,诸侯国失去了和汉廷对抗的资本。所以汉武帝在位期间,推恩令得以推广下去,汉的分封制也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