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汉的末期,这一历史时期的国家确实遭遇了人才匮乏的严峻局面。尤其是在魏国发起的灭蜀之战中,蜀汉的几位重要军事将领如姜维、廖化、张翼和董厥等人都已年事已高,廖化更是在七十岁时仍积极带兵上阵,这足以反映出蜀汉在人才储备上的窘迫。有些评论认为这一现象是因为诸葛亮没有善于发掘人才,然而,这种想法显然是对诸葛亮的不公正指责。
蜀汉后期,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相对于魏国和吴国,蜀汉的整体实力无疑是最弱小的,国土只限于益州这一片区域,面积狭小,人口也相对较少。在这样的情形下,人才的数量自然也大大减少。更不必说当时益州的发展程度还远远不及北方诸州。因此,蜀汉政治和经济基础的薄弱,无疑是导致其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蜀汉政权本身的特征也对这一现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备初到益州时,实际上是一个外来者,而早在之前的刘焉、刘璋父子亦然,他们在益州与当地豪强志族之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戮,这使得当地民众对刘备及其政权始终怀有潜在的敌意。刘备也非常担心,如果本地的豪强势力过于庞大,可能会对他的统治基础造成威胁,因此在任用益州人士时显得格外谨慎。
因而,在蜀汉初建时,掌握权力的主要是跟随刘备多年的元老派、在荆州招贤纳士的荆州派,以及跟随刘焉入益州的东州派。这些派系对于本土的益州人士来说同样是外来者,然而却成为了蜀汉政权统治益州的主要支柱与支撑。等诸葛亮接掌蜀汉的军政大权时,他基本延续了刘备的用人方针,对于益州本地人才的选用仍然十分谨慎。诸葛亮所培养的继任者蒋琬、费祎等人,仍然是来自荆州的人才。
这并非是诸葛亮的狭隘,而是益州本土势力与外来政权间天然存在的矛盾所带来的无奈选择。为了维护蜀汉统治的稳定,诸葛亮并没有太多的余地可供选择。加之失去荆州后,荆州派的人才补充遭受严重限制,再加上夷陵之战的惨重损失,使得蜀汉人才的缺口进一步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诸葛亮开始逐步引入一些益州本土的优秀人才,例如张裔、费观、董和、马忠、张嶷、王平、句扶、柳隐等人,都是益州本土派的杰出代表。
就用人方面而言,诸葛亮并没有犯下太大的错误,更多的现象是外部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致。因而,蜀汉在历史长河中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实际上是综合多种因素的结果,而非诸葛亮的个人失误所能承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