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五年夏四月,知开封府的王安礼向宋神宗上奏:“开封府所属监狱已经空无一人。”这一现象,至此为止,乃是自宋朝建国以来前所未见的奇事。辽国的使臣得知此事后,倍感惊讶并为之赞叹。宋神宗深感此事为自己政绩的象征,便兴奋地表示:“王安礼的政绩如此出色,连辽国的使者都为大宋的安定与人才辈出所折服。”于是,宋神宗命令史官将此事记入史册,并决定为王安礼提升职位,几个月后,王安礼便被提拔为副宰相。那么,监狱真的空无一人吗?为何宋神宗会如此高兴?
在古代历史上,监狱空无一人的现象象征着国家的和平与安定。西周时期的成王与康王时代,便有过四十年监狱空无一人的记录,古人普遍认为,狱空象征天下太平。《尉缭子》曰:“囹圄空,野充粟多,安民怀远,外无天下之难,内无暴乱之事,治之至也。”而《管子》亦言:“善为政者,仓廪实而囹圄空。”可见,狱空是一个极其难得的现象,自古以来并不常见。尽管如此,宋朝时期仍然出现了几次狱空现象。宋太祖时代有三次,宋真宗时代则达到十五次。一些地方官员通过上奏狱空来获得升官,甚至有官员因此被提拔至宰相的位置。例如,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向敏中因上奏狱空,次年便晋升为宰相。真宗天禧五年,权知开封府的吕夷简亦因上报狱空而在第二年晋升宰相。宋辽澶渊之盟之后,真宗急需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朝廷中的大臣们也纷纷通过“制造”狱空现象来迎合皇帝的需要。
然而,到了宋仁宗时期,狱空现象显著减少。仁宗并不热衷于粉饰太平,官员们也因此很难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升迁。例如,嘉祐六年发生的日食事件,按照当时的传统,古人认为日食预示着皇帝失德,应该有臣子上表庆贺。然而,司马光认为这纯粹是司天监官员的失职,他坚决反对上表庆贺,宋仁宗采纳了这一意见,并下诏不许百官庆贺。宋神宗继位后,改变了仁宗的低调风格,他希望通过象征性的庆贺来证明自己的治理能力。例如,在元丰三年,正值日食发生时,虽然天象不显,百官仍纷纷上表祝贺,显示出他们对皇帝的尊敬与臣服。
王安礼,作为王安石的弟弟,怀有雄心壮志。自从他接管开封府后,便一直期盼着能有机会晋升为宰相。宋神宗曾提到,刺史和县令的选拔至关重要,而当时很多地方官员的表现远未达到要求。王安礼抓住了这个机会,开始加大对开封府案件的审理力度。为了展现自己的政绩,他密切关注案件的处理,尤其是针对一些贫困、疾病、老弱犯人的案件,他决定放宽条件,直接释放他们。
王安礼还曾审理了一宗涉及宗室的案件,案件主角是赵仲騑,一位鲁王的后裔,宋神宗的堂兄弟。赵仲騑为了一位美貌小妾支付了巨额彩礼,但小妾在不幸毁容后,赵仲騑要求她归还彩礼。王安礼公正审理此案,认为赵仲騑的要求不合理,应当严惩他,最终宋神宗支持了王安礼的判决,并惩罚了赵仲騑。这一公正的裁决令王安礼声誉大增,也为他后来获得提拔铺平了道路。
到了三月,司天监预测正阳之月会发生日食,古人认为,日食象征皇帝失德,是天意的警告。为了解除可能的政治危机,宋神宗迅速发布了大赦令,所有死刑犯免除死刑,流刑以下的罪犯也被释放。此时,王安礼意识到这是一次升官的好机会,而狱空这一现象恰恰可以帮助他证明自己的政绩。四月,日食如期而至,王安礼趁机上奏说开封府监狱空无一犯,并高调宣扬这一消息。辽国使臣听闻后,表示极大的赞赏,认为这是宋朝治国有道的标志。
然而,事实上,所谓的“狱空”并非完全真实。在宋真宗时期,为了迅速达成狱空的效果,有地方官员甚至不惜在一夜之间就将死刑犯处决,或将囚犯藏匿转移,制造虚假的狱空现象。王安礼的做法则是暂停接受新的案件,这种做法也引发了后来的负面后果,甚至在宋徽宗时期,盛章为了制造狱空,拒绝受理任何案件。
尽管朝廷中并不缺少发现王安礼造假行为的官员,甚至有御史满中行曾上奏弹劾王安礼,但宋神宗坚决支持他,表示:“难道你不知道,狱空是美事吗?”于是,满中行反而被贬职。而王安礼通过制造虚假的狱空,帮助宋神宗缓解了由日食引发的政权合法性危机,提升了神宗的明君形象。
此后,许多官员效仿王安礼制造狱空,试图借此升官。在宋神宗时期,共出现了十次狱空,而到宋徽宗时期,这一数字达到了三十次,延续至南宋。然而,王安礼与宋神宗制造的虚假狱空,并未能挽救宋朝的命运。正如欧阳修所言:“自古帝王治太平皆自有道,得其道则太平,失其道则危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