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9年,年逾六旬的长兴侯耿炳文再次披上战甲,接受朝廷的重任,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带领三十万大军北伐,平定燕王朱棣的叛乱。大家常说,老将出马,一个顶俩。曾经屡屡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耿炳文,这次是否能够再次凯旋,带领大军恢复帝国的荣耀呢?
我们首先来看看这位老将的对手——燕王朱棣。虽然朱棣早早地控制了北平,但他的形势并不乐观。北平周围布满了朝廷的兵力,要想打通通往南京的道路,困难重重。朱棣首先必须扫清北平周围的障碍,夺取通州、冀州、遵化、永平、密云等地。这些地方一旦控制,才能为他巩固北平的根据地,并为进一步进攻南方铺平道路。尽管朝廷在这些地区布置了强大的兵力,但由于官军大多久未参战,实战经验匮乏,燕王的部队几乎毫不费力地便占领了这些重要据点。
燕王朱棣成功稳住了北平周围的局势,雄心勃勃地准备向南京进发。然而,远在南京的建文帝朱允炆对此并未做好充足的准备。朝廷轰动一时,朱允炆万万没有想到,燕王在他调遣精锐军队戍边的情况下,竟然能如此迅速地控制北平,显然燕王的实力远超想象。建文帝仔细审视了朝中的大臣,发现竟没有能够征战沙场的大将。此时,朝廷的危局恰恰是由朱元璋晚年,过于注重为太子铺路,屠杀了大量骁勇的将领所造成的。因而,如今朝中可用的战将寥寥无几。
面对当前的困境,建文帝焦急地询问朝堂:“如今燕王造反,谁能担任平定叛乱的重任?”此时,整个朝堂鸦雀无声。文官们根本没有实战经验,而武将们也知道燕王强大,不敢轻易应战。建文帝焦虑地扫视着满朝文武,眼中写满了无助。就在这时,几位朝臣推荐了耿炳文。耿炳文作为洪武末年为数不多的老将,曾经随太祖朱元璋征战四方,屡次打败张士诚等敌军,立下赫赫战功,最终被封为长兴侯。在整个朝廷中,唯有他最为适合担任北伐的统帅。于是,朱允炆决定召见这位年迈的老将。
此时,耿炳文已年过六旬,白发苍苍,容颜已不再如年轻时般英俊威武。尽管如此,他依旧被任命为大将军,负责讨伐燕王。
1399年8月,耿炳文带领三十万大军北上,经过一番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真定。此时,军队在滹沱河南北两岸扎营准备,徐凯的部队驻扎在河间,潘忠和杨松则分别驻扎在莫州和其他要地。正值中秋,士兵们已经很久未归家,思乡之情使得他们在戒备上松懈,未曾预料到会有突如其来的危险。就在月圆之夜,朱棣的军队发动了突然袭击,耿炳文的先锋部队九千多人全军覆没。潘忠接到求援信号,率领增援部队赶来支援。然而,刚过月漾桥,就遭遇了燕王军队的伏击。潘忠、杨松两位将领在混乱中被俘,莫州很快失守。
与此同时,耿炳文的部下张保在战斗中被包围。张保贪生怕死,见势不妙,竟然主动向朱棣投降,背叛了自己的上司。为了保命,他将南岸军队的详细情况透露给了朱棣。朱棣放走了张保,并要求他将自己军队的失利情况告诉耿炳文,威胁他如果不投降,就会有更大的麻烦。耿炳文得知消息后,气得直跺脚,怒斥张保为“乱臣贼子”。他誓言一定会以此为战斗的动力,率领残存的部队与燕王一决高下。
然而,正当耿炳文准备带领军队渡过滹沱河时,朱棣的军队突然现身,发动了猛烈进攻。尽管老将奋力抵抗,最终仍然未能避免失败,部队损失惨重。即便如此,耿炳文仍然坚持将余下的部队引入真定城,坚守防线。朱棣虽然战斗力强,但也知道自己面对的是经验丰富、擅长防守的老将。经过三天连续的攻击未果,朱棣最终选择撤兵。
然而,建文帝得知耿炳文在前线失利后,心中恐慌不已。他开始怀疑耿炳文是否能胜任此任,考虑更换将领。在朝中,太常卿黄子澄提出,李文忠之子曹国公李景隆可以接替耿炳文,成为新的大将军。出于焦虑,建文帝决定更换指挥官。此时的李景隆,却成为了建文帝更大的噩梦。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或许年过六旬的耿炳文,真的已经无法再展现当年的英勇。也许他面对的敌人——更为骁勇的燕王朱棣,确实让他感到力不从心。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建文帝显然对耿炳文并不信任。即便是第一次失利,建文帝便急于更换指挥官。而李景隆的接替,却是一个更为悲剧的决定。事实证明,李景隆的失败远远超过了耿炳文,而建文帝仍然坚持将他继续委以重任,最终导致了更为严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