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多尔衮,很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就是电视剧《孝庄秘史》里那个对孝庄情深义重、亦或霸道专横的形象。在剧中,他因深爱孝庄,因此支持她的小儿子福临成为皇帝,并曾对她许诺,自己不会称帝。然而,经过专家的深入分析后,事实似乎远比影视作品所呈现的要复杂得多,而多尔衮为何不直接称帝的原因,也鲜有人能够想到。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历史谜团。
首先,分析多尔衮的情况必须从清太宗皇太极去世时的背景说起。彼时,皇太极刚刚去世,朝堂之上,权力的真空引发了豪格和多尔衮两个有力竞争者的出现。多尔衮作为两白旗的一员,与皇太极同属一个旗族。在皇太极生前,双方的权力均衡发生了倾斜,两黄旗的力量遭到压制,地位因此大幅下滑,尽管如此,两黄旗依旧具备强大的实力和资源,并不打算容忍两白旗的成员登基,因此主动反对多尔衮进入皇位。
豪格则是蓝旗的代表,虽身为蓝旗,实际却受两黄旗的控制,若豪格成为皇帝,则势必能维护两黄旗的既得利益与权力,因此他显然成了两黄旗的优先选择。此外,许多努尔哈赤的旧部,如索尼和鳌拜也选择支持豪格,使得多尔衮的情况愈加艰难。尽管阿济格和多铎倾向于让多尔衮称帝,但此时面临的阻力与压力无比沉重,不仅仅是武力的挑战,也是传统与名义上的制约。在双方争执不下之际,最终他们选择了一个相对妥协的方案,立福临为皇帝,同时让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共辅政。
两黄旗一方想必心中暗自庆幸,虽然福临的身份并非豪格,但他又非两黄旗的人选,而济尔哈朗与豪格的关系也算是微妙。鉴于当前的僵持局面,达成妥协的协议,福临便顺理成章地登上了皇位,尽管实际上明眼人都清楚,这位新帝不过是一个傀儡。
很快,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后,迅速展开策略布局,他开始全力打压异党,试图分化豪格一方的力量,并将其吸纳至自己阵营。经过几番精心运筹,最初支持豪格的八位主要人物,最终仅剩下索尼和鳌拜二人。然而,即便是这两人也未能幸免,鳌拜因功被忽视而受到了惩罚,索尼则被革职抄家,并被流放至盛京,担任守陵的职务。
由此可见,在那个权力更迭、暗流涌动的历史阶段,多尔衮的权势不可一世,他自称“皇父摄政王”,按理说此时应当直接称帝才是合乎情理。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他并没有选择这样做。有观点认为他之所以不称帝,是因为没有儿子,但现阶段并不代表未来无法有继承人,也可以通过宗族的传承来解决这一问题。
究其本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多尔衮在成为权力中心不久后便英年早逝,享年仅38岁。如果他能够活得更久,或许早晚会选择登基称帝。不过,历史的无常让他未能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临终前,他也按皇帝的礼仪进行安葬,亦在庙号中被称为成宗义皇帝,实际上在当时朝廷上,他的地位和权力已接近皇帝,只是缺乏一个正式的名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