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在玄武门之变中取得最终的胜利,除了他身边那些优秀的文臣武将——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程咬金和秦叔宝等——更为关键的是他能够巧妙运用身边的关键人物以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这场政变,虽然依靠着众多的军事力量和谋略,但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却是很多人忽视的,那就是如何控制玄武门。
玄武门是通往宫城的要道,李世民必须确保能够顺利地带着兵器进入,且在关键时刻将城门关闭,确保局势掌控在自己手中。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李世民决定策反当时的城门郎常何。城门郎负责掌管城门的开启和关闭,职位虽不高,但责任重大。常何的决策将直接影响李世民能否顺利执行政变计划。李世民通过策略成功将常何拉拢过来,这一举措对政变的成功至关重要。
而李建成当然也知道城门郎的重要性,他同样试图拉拢常何,但最终常何选择了李世民,这对李建成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如果李建成提前知道常何的立场,绝对不会那么轻易地与李元吉一同走入玄武门。正因为如此,李世民的胜利才得以提前布局,而李建成则完全没有准备。
接下来我们回到政变发生的当天。李世民早早带领一支十人左右的小分队潜入玄武门,静待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到来。不久后,二李果然出现。随着他们踏入玄武门,城门悄然关闭,李建成终于察觉到局势的不对,他迅速转身欲回头,但已经为时已晚。李元吉紧随其后,二人很快意识到他们遭遇了巨大的麻烦。果不其然,李世民带着部队出现,一箭射中李建成,随后,李元吉也被尉迟敬德射杀。
与此同时,东宫和齐王府的兵马得知李建成被杀的消息,立刻做出了反应。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带领东宫和齐王府的两千兵马向玄武门进发,试图围攻李世民。此时,李世民在玄武门处留下了张公谨来负责守门。张公谨虽然兵力单薄,但他紧紧守住了门口,尽力拖延时间,希望李世民能早日解决内部的局势并尽快迎来援兵。
然而,局势瞬息万变。云麾将军敬君弘看到李建成和李元吉已死,李世民占据上风,他意识到自己必须赶快站队,抓住这个立功的机会才能得到李世民的重用。于是,敬君弘急忙决定出战,甚至没有听从心腹的劝阻。心腹认为此时不宜冒险,应该静观其变,等待援兵到来再行动。但是敬君弘心急如焚,带领中郎将吕世衡加入了战斗。很快,他们俩便被杀死。冯立最终将敬君弘杀死,为李建成报了仇,而此时,尉迟敬德也将二李的首级公之于众,周围的士兵大部分迅速散去。
敬君弘和吕世衡的死,虽然令人感到惋惜,但也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李世民的压力。为了奖励他们的“忠诚”,李世民在后来授予敬君弘左屯卫大将军的职务,吕世衡则被追封为右骁卫将军。尽管如此,李世民并没有真正收买他们,因为发动政变的秘密一旦外泄,必然是致命的罪行。因此,李世民巧妙地将这件事隐藏了起来。
最终,常何的作用显得尤为关键。在政变过程中,他凭借自己对职责的坚守,帮助李世民实现了关键的战略目标。而他自己也因此获得了李世民的青睐。在李世民登基后,常何因功被封为中郎将。到了631年,常何通过一篇政论,引起了李世民对马周的关注,从而使自己再次获得升职机会,并被封为武水县开国伯。此后,常何的官职逐步上升,最终担任了右屯卫将军、右武卫将军等职。653年,常何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左武卫大将军。
常何的成功证明了,在权谋和变革的过程中,坚守职责、做出正确选择的人最终能够获得长久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