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孔明)出征未能成功的原因,书中提到“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此言寓意深刻,我对此感同身受!
回望最后一次北伐时,蜀汉军队尽管士气高涨,勇猛无畏,然而敌方司马懿却始终稳如泰山,坚决不出战,任凭蜀军如何挑战。他甚至面对诸葛亮身着女子衣裳的羞辱,依然毫不动摇。此时,司马懿的部下们心中愤慨不已,纷纷要求出征,无法忍受被敌国所屈辱。
这一刻,双方顶尖智者之间的较量即将拉开帷幕。司马懿安抚众将,解释道:“我并非心存怯意,实则天子已下明诏,令我必须坚守,如若违令,岂不是对君主的不忠?”接着,他做出了请求出战的提议,希望能得到皇上的允许。于是,他派出使者前往合肥军营,恰巧遇见正在与孙权军对峙的魏主曹叡,并与大臣们商讨此事。在这个过程中,卫尉辛毗很快识破了司马懿的用意,他建议曹叡下达明令,告诫将领们不可出战。于是曹叡立即命辛毗持节传旨,再次重申出战者斩!听闻此令,司马懿暗自感慨,满是欣慰地对辛毗说:“公真是知我心之人。”
智者之间的较量,各自的意图十分透明,细腻且不容小觑。诸葛孔明同样是一位极具智慧的人,得知此消息后,他意味深长地对众将士说道:“这乃是司马懿用以安定三军的法子。作为区区将领,身在外军,理应遵循君命,然而,万里之外的请战,岂是常情?”在三国时期,这些顶级智者之间如同老友一般,彼此心知肚明,而这也进一步证明了诸葛亮所面对的对手皆是杰出之才。尽管他才能出众、智谋超群,然而在与这样一群顶尖人物交锋时,单打独斗无疑是力量的悬殊,诸葛亮终究只能深感无奈与遗憾。不久后,伟大的丞相诸葛孔明便在五丈原辞世,留下了无尽的惋惜。
正如那句诗所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并非缺乏智谋,或许这正是命运使然。他的种种努力虽未能取得胜利,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欣赏三国的故事,汲取古人的智慧,仿佛在险峻的群山中分析先贤的思想,让我们同心协力,共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日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