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中国历史翻开了一页全新的篇章。在这一年的开端,明朝的崇祯帝朱由检和刚刚自封为新顺王的李自成,内心的情感截然不同。两位自少年时代便一路相对抗的对手,彼此角逐了14年,最终演绎成生死较量。站在今天的视角来看,这两位历史人物其实都还处于年轻的阶段。李自成此时已经38岁,而朱由检则比他年幼两三岁。然而,这两人肩上背负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却超出了他们的年龄。李自成代表着人民疾苦中的希望,他的崛起承载了无数百姓对改变的渴望;而朱由检则站在了一个即将崩塌的帝国之巅,面对的是一个衰败、腐化的政府,已经没有能力应对这个时代的变迁。
尽管如此,李自成拥有的百万大军仍坚定不移地推进着朝着北京进发的步伐。年初二月一日,李自成下达的飞书便传到了崇祯帝的手中,信中明确告知崇祯皇帝,大顺军将在3月15日到达北京。明朝朝廷顿时陷入了深深的恐慌和混乱。同一时间,李自成亲自带领大军越过黄河,进军山西,而另一支由刘芳亮统领的精锐部队则先行东进,威胁着京师。
李自成的进军几乎没有遭遇到有力的抵抗。在山西,他向当地各州县发布檄文,文中有一句非常有力的言辞:“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意思是,崇祯帝并非昏庸无能,而是被小人所包围,孤立无援。李自成的这一段话直接指责了明朝朝廷中的腐败分子,特别是那些勋戚、宦官等,展现出他对奸臣的强烈反感。这样的言辞打动了许多官员和知识分子,激发了他们对清明政治的渴望,也为李自成争取了更多的支持。果然,山西的许多地方都纷纷归顺,大顺军进展顺利,太原、大同等地相继投降。
3月12日,大顺军抵达了宣府。令崇祯朝廷大吃一惊的是,镇守宣府的太监杜勋居然亲自迎接李自成,出城30里,表示恭敬。李自成进入城市后,看到满城烟香袅袅,街头张灯结彩,百姓脸上洋溢着喜悦的表情。明朝的巡抚朱之冯甚至没有一兵一卒愿意为他作战,他孤零零地登上城楼,准备亲自点燃炮火来保卫城池。结果,他发现城中火药线早已被铁钉钉死,完全无法使用。最后,朱之冯无奈地选择自尽,以表明自己最后的忠诚。
当崇祯帝得知李自成的军队即将抵达时,惊慌失措的他急忙发布罪己诏,公开自我批评,并悬赏诱导他人前来救援。他甚至承诺,任何能夺回失地的人将获得世袭的地方官职位,任何能击杀李自成或张献忠的将获得封侯之赏。但这一切,都不过是空话一纸,无法改变局势。
在正月十六日,李建泰自愿以家财筹集军饷,准备出征。崇祯帝如同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亲自为李建泰送行,还热泪盈眶地表达感激之情。然而,李建泰的军队士气低迷,尤其是在风沙弥漫的恶劣天气下,士兵们纷纷丧失了斗志。不到两天,李建泰的军队便开始大规模逃散,最终几乎没有士兵继续前行。此时,李自成已经攻占了山西,崇祯帝的希望彻底破灭。
崇祯帝曾曾幻想过将朝廷迁至金陵,像南宋时期那样与李自成划江而治,或许还能多活几年。但李自成的进攻比他预想的要快得多。当刘芳亮从河北出发时,崇祯帝的南迁计划彻底泡汤。最终,崇祯帝只能坐以待毙,面对即将到来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