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鳌拜作为权力中心的权臣常常被认为是独断专行,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是被康熙帝凭借个人的能力一手击倒的显赫角色。然而,实际上,这种观点过于片面,鳌拜并不是康熙朝中唯一的辅政大臣,他只是其中的一个。与他并肩执政的还有索尼、遏必隆和苏克萨哈三位同僚,四人共同承担着治国理政的重任。在这四位中,最年长的是索尼和遏必隆,而鳌拜的资历最浅,按道理权力也并没有他所想象的那样深厚。
索尼是康熙的原配皇后的外祖父,而遏必隆则是康熙的第二任皇后的父亲,考虑到两人的家庭背景和过去的贡献,鳌拜在面对他们时并不敢轻举妄动。同时,苏克萨哈的地位也较为尴尬,作为多尔衮的旧部,他在朝中并不受欢迎,最终被鳌拜排挤出局,其背后更是许多人的默许和沉默。然而,在鳌拜的权力巩固过程中,他却渐渐展现出一些过于嚣张的举动,这导致了众人的不满。而康熙想要将他扳倒,得到了其他朝臣的支持诸如索尼在去世前为康熙铺平了亲政的道路,遏必隆和苏克萨哈也借助退位的方式逼迫鳌拜走向台前。
然而,鳌拜并不愿意妥协,这正给了康熙一个找到理由的机会。更加关键的是,康熙掌握着军权,军队都听命于皇帝,而不可能被某一个辅政大臣所操控。此外,还有众多忠于康熙的汉人大臣,他们以各种方式维护着玄龄皇权的稳固。在清朝的早期,国势刚刚上升,形势对康熙而言更是十分有利,只要他下定决心,实施起码的计划并不困难。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献帝的经历。在他即位的时候,东汉已经名存实亡,经历了数位皇帝都被宦官或外戚所操控,失去了对政权的掌控,实际上更像是一枚傀儡。在这个动荡的时代,黄巾起义更是让东汉的中央政府变得毫无威信。这样的背景之下,汉献帝的位子可谓岌岌可危,实在是不幸。
汉献帝本是个意外的皇帝,原本在父亲去世后,皇位应该传给他的哥哥刘辩。然而在外戚何进与宦官十常侍的内斗中,军阀董卓趁机掌握了朝政,最终把刘辩废掉,扶持汉献帝登上了皇位。自此之后,国家陷入了无休止的混战,东汉的权威形同虚设,汉献帝在董卓的支配下,再也无法掌控自己的政权。随后,董卓被杀,汉献帝为了躲避李傕和郭汜的制约,匍匐逃往洛阳,最后被曹操接入许昌。
在那段时间里,汉献帝不仅没有权力,甚至连军队也被曹操的心腹所掌控。无论是饮食起居还是日常所需,都依赖于曹操的盛情,因此,汉献帝身陷囫囵,周边的郡守们各自自重,互不干涉,他甚至无法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更别说去挑战曹操了。即便试图依靠刘备,然而后者在未来的帝位宣告中,将汉献帝的存在模糊化,一切最终由他自我决定。尽管念及心中不甘,汉献帝却只能在无奈中默默承受。然而,尽管他未能成功扳倒曹操,依旧在后来的岁月中有一个相对平静的结局,这对于他来说,也算是一种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