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举制度是一项源远流长的科考项目,其创始可追溯至公元702年,乃是武则天下令设立的。武则天在诏书中指出:“朕听闻,武之道依赖经纬之道而开国,春秋往事中,借助生杀之权而迎来丰年。”她进一步命令,文武内外官五品及七品以上、清官及外官刺史都督等,都可以在所辖区域内举行举荐活动。就这样,武举制度传承至今,直到1901年才走向终结。
在史册所记载的武状元中,大约有280人,而张三甲则是其中最为特殊的一位。他不仅是清朝末年最后一位武状元,也是这个历经了1200年制度的最后一位获得桂冠的举人。自他之后,武状元这一称谓便不再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张三甲生于1876年,虽然家境贫寒,但他家庭却有着浓厚的尚武传统。自幼,他便跟随父亲学习武艺,后来又拜师于名师杨国昌、安万杰等优秀武术家。他天赋异禀,勤奋努力,武艺日渐精湛,以至于他的老师杨国昌也曾赞叹:“吾弟子众多,唯三甲独具风采,实属罕见。”
在他21岁时,张三甲圆满完成学业,随即报考乡试,并如愿以偿地中得武举。当他前往京城参加会试时,身上的粗布衣衫以及口袋里如同空洞的囊,令许多人对他投以轻蔑的目光。就在此时,恭亲王奕来到演练场巡视,瞬间他就被挥舞拳脚气吞山河的张三甲所吸引,决定将他纳为门下弟子。
在会试中,张三甲果然脱颖而出,手握一把重达180斤的大刀,舞动间犹如燕子轻盈,刀光闪烁之下,他气势如虹,宛若一人抵挡万夫。光绪皇帝亲自观赏后,大为满意,特地钦点张三甲为当场武状元,并恩准他在京师夸官三日。
于是,这个出身寒微的穷小子一时间成为所在城池中的名人,民众纷纷前来庆祝,客栈的门槛几乎被踩破,热闹非凡。不久后,光绪帝还任命他为御前侍卫,令他即日上任。
夸官三日过后,张三甲急忙回乡,此时他的妻子正临产,恰如得意春风马蹄疾。回乡那天,州官派快马迎接,乡亲们更是齐心竖起竹木牌坊,热烈欢迎,场面盛况空前。传言当时著名武术家霍元甲曾来挑战张三甲,然而尽管霍元甲使劲出招,却始终未能占据上风,最终也不得不静默感叹“英雄出少年”。
然而,虽说这位武状元前程似锦,却为何未能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印记?并非张三甲才华散尽,而是他回乡不久,便不幸罹患重病,妻子刚生下孩子后,他不治身亡,留下的只有尚存温度的恩荣,和悲痛的妻儿。这段故事令人心痛,充满惋惜。
在他去世后短短两三年,朝廷以“所习的武器及战术与现今兵事无关,施之今日,亦无所用”为由,彻底停止了武科考试。于是,张三甲这位武学造诣高超、命途多舛的武术家,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同时也伴随着这个历时已久的制度,逐渐隐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留下了让后人无限感慨与惋惜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