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钱穆曾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观点:若新中国的首都设在武汉,将会一呼百应;若设在西安,则能掌控整个国家;而如果选择将首都放在伊犁,甚至可以在亚洲范围内称霸。这样的看法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1902年,孙中山这位被誉为“国父”的伟大革命家,也曾作出过类似的豪言壮语。他曾预言,新中国若将首都设在伊犁,必然能够在亚洲称雄。那么,孙中山为何会如此坚定地认为伊犁是理想之地呢?如今我们再来看这个观点,似乎有些不切实际,而这两位历史人物却不是随意发表意见的人。特别是孙中山,他为了这一论点,与著名革命家章太炎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充分说明了他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章太炎在那个时代主张将首都设在武昌,考虑到历史上大多数国家在选择首都时,地理位置、资源丰富程度和交通便利性都是重要的因素。像开封和洛阳这样的城市,因其靠近黄河,水路优越而历来都是首都的热门选择。武昌作为辛亥革命的发源地,不仅交通四通八达,物产丰富,亦是一个适合建都的地方。尽管孙中山考虑了章太炎的建议,但他所展现的视野和格局,远超常人,认为如果将首都设在伊犁,中国能够真正崛起于亚洲之巅。
武昌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得这里对整个亚洲局势的控制极为便利,但与此同时,其地理位置也限制了对蒙古、东三省及新疆等边远地区的有效治理。而除了武昌以外,经济繁荣的上海自然也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理想都城。然而,由于上海背靠海洋,当时的海军力量尚显薄弱,选择在此设立首都,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风险。如果发生外敌入侵,极可能导致首都迅速沦陷,从而对全国的抗争产生不利影响。这些因素综合考量之下,显然武昌成为了最为合适的选择。
然而,孙中山却对伊犁执念不减,他认为这里不仅能够有效控制国内的局势,同时也能对整个亚洲的动态产生重大影响。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不少朝代因首都距离西域过远而导致边境战事频发。虽然历史上曾将中亚地区纳入我国的版图,但由于地理位置过于遥远,导致了难以长久地统治这些地区。正因如此,孙中山才坚信,倘若新中国设立首都于伊犁,便能实现真正的亚洲霸主地位。
不仅仅是孙中山,甚至清朝的统治者也曾有过将都城设在伊犁的想法,并于1763年设立了惠远城。根据历史记载,惠远城经济繁荣,是一座商号林立、熙熙攘攘的城市,曾被誉为“小北京”。此外,伊犁作为一个内陆城市,却仍然拥有良好的贸易口岸,历史上它一直是中国与中亚地区进行贸易交往的重要枢纽。早在隋唐时期,这里便成为了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这些独特的资源优势也正符合孙中山对于都城的设想。
尽管伊犁地处偏远,但面对现代高速发展的科技,这些挑战已不足为惧,只需加强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一切都将不再是问题。然而,遗憾的是,孙中山关于将首都设在伊犁的宏伟蓝图并未得以实现,最终我们选择了北平作为新中国的首都。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选择定都北平,这一决定不仅基于北平优越的地理位置,更因为它是明清两朝的都城,历史文化深厚,民众也更容易从心理上接受这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