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1年,朱元璋设宴招待功勋大臣,刘伯温也在受邀之列。酒宴中,刘伯温无意间扫了一眼酒杯的底部,突然感到一阵震惊。第二天,他就向朱元璋请辞,决定回乡安度晚年。
朱元璋从一个乞讨流浪的和尚,经过25年的奋斗,成功击败陈友谅、张士诚等强敌,并在1368年在南京称帝。虽然已经登基称帝,然而当时北方的元朝仍旧在元廷的统治下。
为了实现统一大业,朱元璋在称帝的同年便派遣徐达北伐。在刘伯温的策划下,徐达的大军所向披靡,元军接连溃败。元顺帝带着三宫后妃和皇太子等人逃离了大都(即今天的北京),通过居庸关撤退到上都。经过这次北伐,明朝成功收复了长城内的地区,四百年前失去的幽云十六州也重新归属于大明。
朱元璋吸取了北宋末年燕山一带易得难守的教训,决定彻底消灭北元。于是,在1370年初,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带领大军出征北元。刘伯温为这次北征出谋划策,最终明军三路齐进,连连获胜,元朝的昭宗爱猷识理达腊被迫逃往漠北,其子买的里八剌等重要人物也被俘。
北伐大军凯旋归来,朱元璋亲自到龙江迎接,并举行盛大的庆功宴。为了奖励这些功臣,他下诏封赏,不仅封徐达、李善长等六人为公爵,还封了28位大将为侯爵,其他的将领和功臣也得到了丰厚的奖赏。那些功臣们手握兵权,拥有大片土地,满心欢喜,沉浸在荣耀和财富中。
然而,朱元璋却有些担忧。尽管他已经统一了全国,个别地方的小规模战斗只需要少数将领就能轻松解决,但功臣们在京城中无所事事,过着奢靡的生活,整日宴饮作乐,甚至有些人闹事、恃强凌弱,甚至开始铸造兵器、穿上龙袍。这一切让朱元璋寝食难安。
朱元璋为了回报功臣,不仅给他们提供了高官厚禄,赐予他们大量土地,还授予他们免死铁券,并且与他们结亲。然而,功臣们仗着自己的功劳,渐渐变得目中无人,仿佛认为天下是他们一手打下的,做事肆无忌惮。但他们忽视了一个关键点:过于强大的功臣可能会威胁到皇权。朱元璋深知,功臣太强大,最终可能会像赵匡胤那样篡夺皇位。
因此,朱元璋决定效仿赵匡胤,于1371年中元节祭祀大典结束后,举行了一场宴会。宴席上,功臣们纷纷落座,朱元璋发表完致辞后,大家开始畅饮,席间不时有功臣夸耀自己的战功。
刘伯温也在宴席中,但他是个聪明且细心的人。一坐下,他便注意到宴席上的酒杯发生了异常变化。过去皇家的宴会通常使用金银酒杯,而这次所有酒杯竟然都换成了瓷杯。在古代,皇宫宴席上对臣子的座位、服饰和器具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随意改变。刘伯温环顾四周,确认了这种变化是刻意为之,而非侍从的疏忽。他知道朱元璋这个人心思深沉,既然换了酒杯,必定有深意。
刘伯温心中不断猜测,始终没能完全理解朱元璋的意图。直到有人递来酒杯,他举杯时无意中注意到酒杯底部刻着“建隆官制”四个字。刘伯温是博学之人,瞬间联想到了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赵匡胤当年在黄袍加身后,害怕那些曾经支持他的功臣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于是他在一次宴会上通过酒杯向功臣们发出暗示,要求他们交出兵权,平安回家养老。这一事件为刘伯温所熟知,他立刻意识到朱元璋在借酒杯向功臣们传递一个警告:如果他们不放下兵权,可能会面临生死之危。
宴会结束后,刘伯温迅速向朱元璋辞去官职,表示自己年纪已大,身体不好,决定回到青田老家安度晚年。
当明朝政权逐渐稳固后,朱元璋和赵匡胤有着相似的心态——他们都深知,功臣的权力过大,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和子孙的未来,只有让功臣们放下兵权,才能确保君臣和谐,国家安定。因此,朱元璋通过这次宴会巧妙地提醒功臣们及时退隐,不再干涉朝政,否则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然而,许多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武将大多没有读书,无法理解朱元璋的深意,他们没有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最后大多命运悲惨,被一一屠戮。只有像汤和、徐达那样深谙此理的功臣,及时上交兵权、隐退江湖,避免了悲剧的发生。而刘伯温,则通过辞官回乡,成功保全了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