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末年的三国纷争中,表面上看,蜀国最先灭亡,接着是魏国,最后是吴国。但实际情况却有所不同,魏国的灭亡其实是最早的,因为在其被彻底消亡之前,魏国的实际权力早已被司马家族所掌控。司马家族完全接管魏国政权的关键事件,就是著名的高平陵之变。
在高平陵之变之前,司马懿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他与曹爽的争斗中,始终没有占到上风。然而,司马懿的最大优点就是深知何时隐忍,懂得避其锋芒。在这段时间里,司马懿巧妙地利用自己装病的伎俩成功迷惑了曹爽,使得曹爽对他放松了警惕。表面上,司马懿屡次示弱,实际上传递着一种深藏不露的信号。尽管在与曹爽的较量中屡屡处于下风,司马懿依旧稳居魏国朝廷的重要职位,始终不曾失去对朝政的控制。特别是他的儿子,司马师,此时已经在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中护军。这一职务掌管着禁军的调度,负责选拔和监督武官,对于朝廷的权力格局影响深远。 曹爽虽然暂时掌控了权力,但他只是依靠曹氏宗族的影响力,而司马懿则是在背后稳步布局,等待时机。曹爽未能察觉到司马懿在暗中积蓄力量,最终在他放松警惕之际,司马懿发起了行动,彻底改变了魏国的命运。 到了公元249年,少帝曹芳前往高平陵向魏明帝祭拜,曹爽携带亲信及家人一起同行,这一举动暴露了他对司马懿的完全信任与松懈。当时,司马懿迅速采取行动,他以郭太后的名义发布了紧急命令,关闭了所有城门,迅速占领了武库,并派兵防守要塞位置,成功切断了曹爽的后援。司马懿更进一步,占领了曹爽的军营,牢牢把握了战略要地,彻底瓦解了曹爽的防线。 接着,司马懿找到了少帝曹芳,将曹爽的种种罪行一一列举,并要求皇帝免去曹爽及其亲信的职务。曹爽虽然心虚,但还是采取了防守措施,指挥了几千名士兵进行防守。然而,司马懿并未立即采取武力,而是采取了巧妙的劝降策略。他派遣了许允、陈泰和尹大目等人进行劝说,尽管前两次尝试未果,但最后尹大目带来的消息让曹爽松懈下来。尹大目明确告知曹爽,司马懿发誓以洛水为誓,只是免除他的官职,不会加害于他。曹爽相信了这个誓言,最终决定放弃抵抗,请求少帝撤去自己的职务。 然而,曹爽的天真最终酿成了灾难,司马懿并未按照誓言行事。尽管曹爽在表面上获得了“免职”的命令,实际上,这只是司马懿为了骗取信任的一个借口。最终,司马懿指控曹爽谋反,以“叛逆”的罪名将他处决,并夷灭了曹爽及其家族。 这一事件标志着魏国政权的根本性转变,曹爽的家族势力被彻底摧毁,司马家族开始牢牢掌握魏国的实际控制权。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不仅击败了曹爽,还逐步准备向更大的目标进军——控制整个魏国,最终为司马家族的称帝奠定了基础。至于关于司马懿违背誓言的问题,实际上,这背后有一段历史渊源。洛水誓言最早由东汉光武帝刘秀所发,他在面对仇敌朱鲔时曾许下誓言,不追究过去的恩怨,而朱鲔最终也因此得到宽恕。然而,曹爽并未理解这个誓言的深层含义,他以为司马懿也会遵守诺言,不会动手。然而,司马懿巧妙地利用了这一信任,巧妙地调整了誓言的实际内容,最终通过法律与权谋的手段,让曹爽完全失去了任何反抗的机会。 从某种角度来看,司马懿虽然做出了违背誓言的行为,但他巧妙的操作和权力博弈让这场政变成为了魏国历史的转折点,而曹爽的失败也暴露了他在权力斗争中的稚嫩与缺乏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