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报仇与复仇似乎早已成为不可避免的命运交响曲。王翦在逼死项燕后16年,项燕的孙子项羽对王翦的孙子王离展开了复仇,杀害了王离,似乎两家之间的恩怨终于得到了平衡。
尽管这场“复仇”似乎只是一个小小的挫折,却意外地让王氏家族有了发展壮大的机会,最终演变成了中国历史上两个响当当的王氏家族——太原王氏与琅琊王氏。
话说回到秦王政二十二年,秦始皇在灭掉魏国后,迅速将目光投向了当时六国中最强大的楚国。为了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秦始皇首先想到的就是王翦。这不仅因为王翦是当时最有经验的将领,且在过去的六国战争中,几乎每一场战争都有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的身影。
当时,王翦并没有拒绝秦始皇的召唤,但他提出了一个条件:灭楚之战必须有60万大军。秦始皇心里盘算着,动用如此庞大的军队,无疑需要耗费巨额的财力和物力,几乎是倾尽秦国所有资源。虽然秦国强大,但对于60万大军,他心中依然充满疑虑。他担心把大权交给王翦,万一王翦生出不轨之心,岂不危险?
于是,秦始皇便转向了年轻的李信。李信自信满满,表示20万兵力便足以应付楚国。秦始皇听后十分高兴,认为王翦已老,胆量已不如当年,便让李信去攻楚国。然而,李信最终在面对楚国大将项燕时惨遭失败。项燕的勇猛和智谋让李信不仅兵败,还丧失了军队。无奈之下,秦始皇只得再次召回王翦。
王翦这一次明显更加小心谨慎,他提出必须要60万大军,而且还要求各种待遇:房子、票子、女子,样样都要。秦始皇深知王翦的重要性,只得满口答应。
当王翦带领大军征战楚国时,他展现了比项燕更加老练的作战策略。王翦并没有急于与楚军决战,而是首先采取了深沟高垒的战术,使得楚军的后勤补给线受到巨大压力。项燕面对这种情况,终于决定调整驻防,然而就在这个时机,王翦迅速发动了进攻。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楚军最终惨败,项燕在力战中自刎,临终时他发下誓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项燕死后,楚国再无力抵抗,一年后楚国的国君被俘,楚国正式灭亡。此时,秦国的统一战争宣告结束。
然而,王翦和王贲父子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战后,他们并没有遭遇“鸟尽弓藏”之灾,反而仍然活得较为安稳。王翦和王贲在战后都获得了封侯的待遇,光荣退休。尽管史书没有明确记载王翦的封赏,但王贲的封号“通武侯”可以看出,他们依旧受到重用。
王翦和王贲的安稳并非偶然,首先,二人都非常懂得自保,谨小慎微,王翦虽然在征战中总是要求更多的待遇,但他清楚地知道这些条件可以让秦始皇更加信任他,不会轻易对他产生疑虑。而王贲继承了父亲的聪明才智,也在朝廷中维持着低调,和其他大臣们保持良好的关系。
另外,秦始皇本身胸怀宽广,并非如后人所说的那般极度残暴。秦始皇虽然曾残忍地执行过一些政策,但对于重要的将领和功臣,他展现了宽容的态度。即便李信因败战被谴责,秦始皇也并未追究到底,李信后来依然得到了参与其他战役的机会。
可以说,王翦和王贲父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谨慎,安度了晚年,享尽了荣华。
然而,王翦的孙子王离,却没有那么幸运。王离曾参与过秦朝的征战,并因功被封为“武城侯”。他不属于“官三代”,而是凭借自身的实力获得了地位。但随着秦朝的灭亡,王离的命运发生了剧变。在巨鹿之战中,王离被项羽俘虏,最终结局不明。史书并未交代王离的死因,但可以推测,以项羽的性格,王离的结局绝不会太好。
这场恩怨的循环并未结束,项燕的孙子项羽,替祖父报仇,反杀了王翦的孙子王离,这种历史的讽刺和幽默令人深思。
王离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王元和王威为避祸逃入了不同的地方,王元来到琅琊,后人成为“琅琊王氏”,而王威则迁至太原,发展成“太原王氏”家族。两大豪门家族逐渐崛起,后代纷纷成为历史中的重要人物。
太原王氏家族,在东汉时成为显赫一族,王允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三国演义》中巧妙施计,致使董卓最终覆灭。而琅琊王氏,虽然起步稍晚,但在东晋时期则是显赫一时,王祥、王粲、王戎等皆为其中的名将和文化巨擘。历史的长河中,王氏家族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不仅完成了复仇,还通过世代的努力,发展成了中国历史上最顶尖的两大豪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