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战国时期最悲情的君王,恐怕非楚怀王莫属。他不仅被张仪欺骗,还遭遇了秦昭襄王的圈套,以会谈为名,被扣押在秦国,生前再也没有返回楚国。公元前299年,楚国与秦国交战,秦军占领了楚国的八座城池。此时,秦昭襄王以和谈为由,约楚怀王面见自己。然而,楚怀王虽然得到了屈原等人的劝告,依然选择赴约。结果,他被扣为人质,秦国要求他承诺割让土地作为交换。楚怀王虽然坚守原则,拒绝了这一要求,但依然被囚禁在秦国。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对他完全封闭逃生的希望。两年后的公元前297年,楚怀王抓住一个难得的机会逃离秦国。秦楚边界已被封锁,楚怀王只能往东逃亡,最终抵达赵国边境,然而却被拒绝入境。若从表面上看,赵国和秦国的力量差距并未达到绝对的悬殊,赵国曾通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已具备与秦国抗衡的能力。按理说,赵国没有理由怕秦国,然而赵国为何还是拒绝了楚怀王呢?其中的原因,既与当时的国际局势息息相关,也与一个关键人物的缺席有直接关系。
首先,三家分晋之后,赵国的处境变得极为复杂。与魏国和韩国相比,赵国面临的压力更大,北方的三胡和中山国如同两座大山,长期压在赵国头上。赵国必须同时应对来自多个方向的威胁,国力长期疲弱。直到赵武灵王即位,通过胡服骑射等一系列改革,才逐渐扭转了局面。公元前297年,正是赵国吞并中山的关键时刻。在这一过程中,秦国和齐国两大强国正在争夺霸权,彼此交战,使得赵国能够顺利吞并中山,而未遭到任何外力干预。如果赵国此时接纳楚怀王,将直接得罪秦国,这无疑会影响赵国吞并中山的进程,因此,赵国没有必要在这种关键时刻与秦国产生冲突。
其次,当时赵国与秦国的关系较为密切,部分原因是赵武灵王支持燕国公子职归国即位,公子职成为日后的燕昭王,这一举动得罪了齐国,而燕国也因此被齐国攻破。与此同时,秦昭襄王得到了赵武灵王的支持,顺利登上秦国王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赵国与秦国保持了某种程度的合作关系。接纳楚怀王之后,赵国可能在秦齐争霸的局势下,遭到秦国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赵国可能会陷入东有强敌齐国,西有强敌秦国的困境,得不偿失。
第三,楚怀王的政治价值已大大减少。公元前298年,楚国已经立楚怀王之子熊横为新君——楚顷襄王。楚顷襄王对于父亲的救援并不热心,因此赵国根本没有接纳楚怀王的必要。如果赵国接纳了楚怀王,可能会得罪新立的楚顷襄王,最终使赵国陷入三面敌对的局面。
最后,一个关键人物的缺席也影响了赵国的决策。这位人物就是赵武灵王。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在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赵惠文王,专心对外作战,渴望能击败强秦。赵武灵王当时正在北方与三胡作战,而赵惠文王缺乏父王的果敢与决策力。因此,若赵武灵王在场,或许赵国会选择接纳楚怀王。但由于赵武灵王不在邯郸,赵惠文王并未做出这一决定。
从大的角度看,接纳楚怀王可能会让赵国同时得罪秦国和楚国,导致三面树敌;从小的角度看,赵武灵王的缺席以及赵惠文王的犹豫,使得赵国未能在这个关键时刻做出果敢决策。如果楚怀王逃亡的时机稍晚,等到秦齐之争尘埃落定,赵国或许会考虑接纳他,但在那个历史节点,赵国选择了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