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中,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无非是为了扩张领土、掠夺资源,或者是缓解国内经济危机。
然而,2020年发布的一套重达15388页的《日本侵华战争军事密档·最高决策》,揭开了更深层次的阴谋。
这些由日本官方军政机关形成的原始文件,不仅详尽记录了战争计划、屠杀命令、移民政策,还首次揭示了一项更可怕的野心:日本军国主义并非只是想征服中国,其真实目的让人恐惧。
日本对中国的敌意并非始于近代。早在公元663年,倭国就曾与百济联军在白江口对大唐军队发起攻击。这场战役以倭国惨败告终,但其野心并未终结。
进入19世纪末,明治维新使日本国力迅速增强,殖民扩张成为国家主旋律。1894年甲午战争胜利后,日本获得台湾,又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夺取南满铁路控制权。一次次胜利让日本军政高层信心膨胀,将对华侵略写入了国家战略。
1927年,时任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呈交密奏《田中奏折》,明确指出:“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 这不是空泛口号,而是日本国家意志的体现,成为后续侵略行动的核心指导思想。
1931年,日本自导自演了柳条湖事件,迅速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并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但据档案记载,这一切并非临时起意。
早在事变前几年,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就已秘密绘制“大陆政策”蓝图。他们将中国东北视为“生命线”,不仅因为其资源丰富,更因其具有人口迁徙和同化的“实验条件”。
1932年起,日本即在东北推行“三大国策”之一:武装移民。这些移民非普通百姓,而是具有军人身份的“屯垦兵农”,可耕可战。他们被安排在要害地带,配有武器,任务不仅是开发土地,更是稳定日治统治和防止中国反抗。
据统计,到1941年,日本在伪满洲国共安置移民超过百万户,掠夺土地面积超过2000万公顷,中国农民大量失地流离。移民计划的终极目标,是将中国人逐步边缘化,以实现“民族替代”。
相比武装侵略,更令人震惊的是档案中揭示的“三项灭种计划”。据1937年档案记载,日本部分军部高级将领曾提出一项极端设想:系统性消灭中国男性、青年女性与儿童,从而在短期内摧毁中国的再生能力和军事潜力。
南京大屠杀,是这一构想的首次实践。1937年底,日军攻陷南京,在六周内屠杀约30万中国军民。根据日方记录,“不留战俘,不容反复,不许生还”成为战场最高指令。
随着战争推进,日军嫌“屠杀成本高”,开始引入化学与细菌战。731部队即是这种“效率灭绝”的产物。在哈尔滨郊外,这支部队对活人实施解剖、病菌注射、冻伤试验,所有实验对象均为中国平民与战俘。
这些实验成果不仅停留在实验室,还被实战化运用。在浙江、湖南等地,日军曾空投携带鼠疫的跳蚤,意图制造瘟疫。这种“疾病杀人”的方式,比枪炮更隐蔽、成本更低,杀伤却更持久。
除了人口清洗和军事占领,日本更试图通过文化手段完成民族替代。
在伪满洲国,日语成为官方语言,学校教材统一为“皇民教育”,中国学生必须学习日本天皇事迹,否认自身民族身份。
与此同时,日本实行“大陆新娘”计划:一方面鼓励日本男性与中国女性通婚,迅速“殖民繁育”;另一方面派遣大量日本女性来华,与日本士兵组建家庭,增强对华占领的“人口稳定性”。
这种文化同化不是简单宣传,而是制度化强制。如东北地区,不说日语的儿童被剥夺受教育权,拒绝参与“建国神社”祭祀者视为“思想不忠”,遭到处分或软禁。
战争不仅是用枪打的,更是用货币打的。日本在华北地区设立“统一币制”,强推日本军票,导致中国法币迅速贬值,市场崩溃。百姓手握“白纸”,却买不到一斗米。
同时,资源输出体系建立起来。煤矿、钢铁、棉纺厂等重要企业被纳入“陆军产业动员计划”,矿井成为军属企业,工人每日超时劳作,无工资可言。上百万中国劳工被强征到日本或南洋战场,长期饥饿、伤病缠身,无人生还。
从军事侵占、人口迁徙,到文化清洗与经济锁死,日本在中国推行的,不是简单的殖民,而是一整套国家层面的“灭国战略”。
所幸,正是无数抗日英烈与平民的顽强抵抗,使得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得逞。他们用血肉之躯阻挡灭绝,他们让中华文明延续至今。
如今,我们能坐在课堂上讲述这段历史,是因为有人在废墟中高举过火炬。而这段历史,不能被遗忘,更不能被篡改。它必须一代一代讲下去,讲给孩子,讲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