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李德才,这位开国大校,乘坐从河北保定开往北京的火车,疲惫不堪地赶赴首都。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亲自见到毛主席。李德才知道,自己虽然在革命中立下赫赫战功,但能否见到毛主席,还需要一些特殊的安排。
然而,到了毛主席的办公处后,李德才被警卫严肃地拦住了。警卫告知他,由于没有提前预约,他无法见到主席。李德才虽然焦急地在院子里来回踱步,却忽然记起了一个事情——自己的绰号。于是,他马上对警卫说:“把我的绰号报上去,主席肯定会见我。” 那么,李德才的绰号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他那么确定毛主席听到自己的绰号就会见他呢? 李德才出生于1904年,家乡在江西省萍都县的一个贫困小村。他年少时因家境贫困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但从22岁起,他便深刻意识到国家的存亡危机,放下了镰刀锄头,加入了当地的农民游击队,投身革命。 1930年,李德才加入中国工农红军。那一年,红军攻占了长沙,并缴获了大量的装备和物资。大家兴高采烈,穿上了新式衣服。就在这时,机枪连的战士们看见李德才穿着一条奇怪的裤子,笑得前仰后合。原来,李德才从未见过西式裤子,穿着新裤子时,他根本不明白裤前的开口是干什么用的,于是把裤子穿反了,并把裤脚卷到膝盖,草绳系在腰间。大家看到这一幕,不禁哈哈大笑。 时任红军第六军军长的黄共略路过,看到这一幕也不禁笑出声来,并给李德才取了个“土佬”的绰号。这个名字带有一种质朴和亲切感,同时也显现出李德才忠诚坚定的个性。李德才的老首长杨成武回忆时曾说道:“‘土’不仅仅是指他朴实的个性,更是指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 李德才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1935年,红军成功渡过金沙江,但在渡过大渡河时,遇到了蒋介石部署的阻击。为了成功突围,红军组织了由17名勇士组成的渡河突击队。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李德才被选中担任掩护任务。在敌人的猛烈火力下,李德才用两挺重机枪,和战友们默契配合,成功掩护了部队渡过大渡河,化解了危机。这一战,也使得“土佬”李德才的英勇事迹广为传颂,并获得了“大渡河英雄”的称号。 李德才的英勇事迹在解放战争期间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他多次担任先锋,冲锋在前,带领队伍在战斗中消灭敌人。在他所参与的诸多战斗中,李德才表现出了不畏生死的战斗精神。一次,在大龙华战斗中,他带队冲锋时不幸被敌人击中左臂,但他坚持继续作战。经过长时间的激烈战斗,李德才的伤口感染严重,面临截肢的风险。然而,当他听说需要截肢时,他并不恐惧,而是担心自己以后再也无法带头冲锋。最终,李德才通过治疗成功保住了左臂,但他伤未痊愈时,就毅然返回了战场。 新中国成立后,李德才被授予中校军衔,并被任命为保定军分区司令员。即使进入了和平年代,他依然“闲不住”,始终想着如何为军区的战士们做些实际的事情。一次,他在军区大院里散步时,看到院子空旷,他决定为士兵们建一个篮球场,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然而,建设篮球场需要大量水泥,而那时物资紧缺,水泥来源成了问题。李德才决定亲自去北京请示毛主席。 第二天,李德才便匆忙乘火车前往北京,来到了中南海。由于没有预约,警卫严密的安保让他无法进入。李德才焦急地在门前徘徊,突然想起了自己那个“土佬”的绰号。他向警卫说:“把我的绰号报上去,主席一定会见我。”没多久,毛主席派人来接他,并让他直接进入丰泽园。 一见面,毛主席便笑呵呵地问他:“听说你有事找我,是什么事情呢?”李德才讲述了希望在军区大院修建篮球场的计划,主席听后频频点头,表示赞同,并交代周总理安排相关事宜,特别强调要节约使用资源。 谈完正事后,李德才便松了口气,开玩笑说:“看您一次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劲。”他还趁机要求毛主席送给他一件纪念品。毛主席问他想要什么,李德才选了一支钢笔。主席看到李德才不好意思开口,又送了他一条皮带,并幽默地说:“这个送给你,天天绑着它,记住穿裤子要穿好。”两人都哈哈大笑,气氛十分轻松。 几天后,李德才带着毛主席的礼物返回保定,并亲自监督篮球场的建设。在场地完成后,他还特意将剩余的水泥捐赠给了附近建设中的小学。李德才,这位曾经的“土佬”,以自己的实干精神和质朴性格,赢得了主席的尊重和认可。 李德才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土佬”战士的传奇,更展现了那个时代革命军人的无私奉献和英勇精神。他们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却用血与火捍卫了国家的尊严,成就了伟大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