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名日本网友在美国问答平台提出了一个问题,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和争议。这个问题的提出恰逢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之际,恰如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舆论湖面,泛起了层层波澜。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历史节点上,作为曾经的侵略国,日本并未做出明显的反思和道歉,相反,日方的某些行为似乎在用轻浮的态度淡化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的深重伤害。
这名日本网友提出的假设性问题,让人难以忽视其背后所隐藏的历史试探性含义。这一提问不仅仅是网络上的玩笑,它也折射出日本社会在面对过去侵华历史时的暧昧态度。许多国家的网友对此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尤其是中国网友更是公开谴责,认为即便是网络上的戏谑,也不应该忽视历史的伤痛和对历史受害者的尊重。
提到日本的历史态度,必须追溯到自19世纪末开始的侵华战争。从1874年起,随着日本对台湾的侵略展开,直到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长达五十多年之久。尤其是1937年至1945年的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南京大屠杀中30多万无辜民众惨遭屠杀,至今仍是无法愈合的伤痛。
然而,日本对于这些历史事件的态度一直暧昧不清。至今,日本的靖国神社依旧供奉着甲级战犯,而日本的政界高层也时常前往参拜,未曾真正反思侵略历史。甚至有报道称,当反映731部队罪行的电影《731》尚未上映时,就遭遇到来自日本的大规模抵制,显示出日本社会对于历史真相的刻意回避。
这类提问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轻描淡写,它暗示了某些日本人对于“再次侵略”的虚拟讨论,意图通过这种“开放性讨论”的形式,将历史中的血腥侵略轻松化、娱乐化。实际上,这种“试探性”话语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对受害国家及其人民的二次伤害。
在2025年8月,日本首相石破茂做出了一项引人关注的决定:他打破了长达三十年的惯例,决定放弃在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日发表个人谈话。这一决定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却传递出鲜明的信号,表明日本领导层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表面反思,转向了如今的刻意回避。这种回避态度也在日本的国际行为中得到了体现——在一方面强化军事能力的同时,另一方面却试图淡化历史责任,从而使“和平国家”的形象变得更加难以信服。
从军事角度来看,日本的行为也展现出了明显的两面性。在军事建设上,日本虽然装备精良,但由于其和平宪法的限制,海上自卫队的规模和进攻能力受到严重制约。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近年来,中国在军事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海军舰艇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包括三艘航母在内的强大舰队,令人瞩目。中国在导弹技术上的优势同样不可忽视,像东风17、东风26等高精度导弹系统,已经具备了对日本全境的覆盖能力。
有观点认为,提出“再次侵略”这一问题的日本网友,或许依然处在对中国旧有刻板印象的影响中,认为中国仍是那个落后、积贫积弱的国家。但今天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军事力量、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早已不容忽视。2024年服役的“福建舰”便是中国海军在航母技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这在国际军事领域掀起了广泛关注。
然而,这种提问的背后,透露出一种日本对历史的认知误差和对现实世界格局的错误判断。特别是一些日本右翼人士,仍然将中国视为一个可以轻视的对象,忽视了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巨大进步。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是日本的四倍多,军事实力更是形成了代际优势,任何轻视和误判,都会激起中国民众的强烈反应。
此外,关于“娇生惯养、畏惧战争”的观点也完全站不住脚。中国的年轻人近年来积极参军,每年有超过200万人报名参军,远远超过实际征兵需求。而且,国防教育在高校中的普及,也增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