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放”这一刑罚,许多人都不陌生,尤其是在历史剧中,经常能看到犯人被流放至遥远的边疆。宋明时期,虽然流放在历史上出现频繁,但犯人自杀的案例较为少见。然而,到了清朝,一提到流放宁古塔,许多囚犯都会表现得极其恐慌,甚至选择自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在古代,流放刑罚可以说是仅次于死刑的严酷处罚。流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如果犯了死罪但有特殊情况可以减刑,流放就成为一种替代死刑的惩罚手段。然而,流放的规模并不大,主要是一些犯有重罪的大臣或者朝廷官员才会被流放。流放之刑虽有惩戒作用,但过程却颇为繁琐,特别是因为犯人需要在途中接受监视,防止逃跑,所需的人力物力十分庞大。
随着南北朝时期战争的持续,人口减少,甚至出现“无兵可征”的局面,罪犯成了宝贵的劳动力。因此,南北朝时期,许多重犯并没有被判处死刑,而是选择了流放,部分罪犯甚至被送到边疆充当兵员,参加保卫国家的任务。此时流放不再只是对罪犯的一种惩罚,某种程度上还带有利用罪犯的劳动力的成分。到了隋唐时期,随着人口的恢复和流放制度的逐步废止,流放逐渐变得较为少见。然而到了五代十国,特别是北宋时期,流放刑罚再度恢复,且成为一种常见的惩罚手段。
北宋时期,由于边疆防务的需要,流放的距离往往较短,例如武松、宋江和林冲等人虽然犯下重大罪行,但他们的流放地通常离家并不远,如武松仅被流放至孟州,林冲则被流放至沧州。相比之下,宋朝的流放并没有特别残酷,虽然犯人遭遇了辛苦的旅途,但总体上并未面临生命危险。另一个典型的流放案例是苏轼,他虽然被流放到不同的地方,但大部分流放地点距离都不算太远,生活条件也能接受。
然而,到了清朝,流放刑罚变得极为残酷。清朝建立初期,流放成为了严重的惩罚手段。清朝满洲起源于东北的苦寒之地,满清大军南下后,他们看到了中原的富庶和温暖,而不愿再返回寒冷的北方。为了防止老家受到侵扰,清朝开始利用流放这一手段。以往流放的地点通常为岭南,而在清朝,流放地被指定为“宁古塔”。
许多人可能不清楚宁古塔的位置,但其实它距离牡丹江仅三十公里远,现代开车过去大约半小时就能到达。然而,这个地方对流放犯人来说,却是一个极为凄苦的“地狱”。虽然它是一个四面环山的盆地,周围的山林密布,适合建军事据点,但其寒冷的气候和恶劣的生活条件对被流放者而言无疑是致命的。特别是宁古塔所在的地理位置使得从北京出发的犯人必须经历三千里的艰难跋涉,很多人甚至在半途就因寒冷和疲劳而死去。
而且,即便那些流放犯人终于抵达宁古塔,当地的将领和士兵往往态度恶劣,性格粗暴。对于一些文人或儒士来说,面对这种粗暴的对待,他们几乎无法忍受。尤其是女性犯人,往往由于小脚的缘故,行程变得更加艰难,甚至走不到目的地就已死于寒冷和疲劳之中。即使能幸存下来,仍然可能会受到当地士兵的欺压和虐待。更为恐怖的是,清朝的流放通常是在春秋季节进行,而秋季出发的犯人很多都未能活到冬天便死在途中。
宁古塔的流放刑罚虽然经常伴随着无数死亡,但在清朝历史上,依然有超过150万人被流放至此。而在这些幸存者当中,只有少数几人能够安然度过这一切,比如吴兆骞,他因得罪顺治皇帝而被流放至宁古塔,最终由于朋友们的帮助和自己在当地的才华,幸运地返回了中原。而大多数流放者的命运却远不如他。很多人在得知自己被流放至宁古塔后,选择自尽以逃避折磨和痛苦。
总之,宁古塔并非因为其地理位置的偏远而让人恐惧,而是因为流放到那里,意味着犯人将面临严酷的自然条件、无情的折磨以及几乎无法生还的命运。这种残酷的刑罚,让人即使身处其中,也难以承受,许多人因此选择了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