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一直被认为是智慧的化身,尤其是在刘备的伐吴决策上。很多人误以为诸葛亮曾极力反对刘备的伐吴计划,但根据史实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这一点。实际上,诸葛亮曾表达过遗憾,他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句话表明了他对刘备伐吴失败的遗憾,但并没有明确反对刘备的决定。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重要人物,深知身为辅佐帝王的职责,特别是在国家重大决策上,即使他的看法有所不同,他也必须全力支持。对于刘备来说,诸葛亮的政治智慧是不可或缺的。但实际上,真正有记载的反对意见并不来自诸葛亮,而是来自赵云和秦宓。赵云的反对意见并没有遭遇严重后果,而秦宓则因言辞激烈,被关押并处罚款。值得注意的是,史书并未详细记载秦宓具体反对的内容,这也许表明他所说的反对意见并未切中要害。
赵云的意见,在《云别传》中的记载,显得有些不切实际。他认为应该先击败曹魏,之后再对付吴国,这种意见在当时并不具备操作性,因为局势已经错综复杂,荆州已经失陷,关羽、张飞相继遇害。此时,即使对曹魏进行先发制人,如何能保证孙权不会乘机再度对刘备进行背叛呢?赵云所提的方案虽然有其道理,但也显得过于理想化,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此外,赵云与刘备之间的深厚关系,和他与关羽、张飞的友谊也让他在劝阻刘备时显得有所顾虑。毕竟,关羽和张飞的死让刘备心如刀割,赵云是否因这层情感纠葛,而阻止了刘备进行报仇的决策呢?然而,如果刘备伐吴获得胜利,历史的评判可能会不同。倘若在刘备的大军压力下,曹丕从合肥方向发动进攻,孙权会屈服并归还江州,那时是否会有人说赵云眼光短浅,刘备反而是英明决策呢?
刘备在伐吴前,确实对曹丕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善意,他遣使送去吊唁曹操的死讯,并带去了赙赠。但是,曹丕显然没有对此表示欢迎,且选择对刘备采取军事行动。这种时候,刘备再不出兵,就有失他作为一国之主的威信,势必会影响士气,甚至会使蜀汉的未来显得无力和软弱。关羽之死,极大触动了刘备的心扉,曹魏侍中刘晔的言辞也恰如其分地揭示了刘备伐吴的必要性。
事实上,赵云的反对意见并不完全站得住脚,刘备当时的处境和困境,使得伐吴几乎成为不可回避的选择。只是,时机并非最优。刘备的手下,许多能征善战的将领相继去世。黄忠在刘备称帝前病逝,张飞在战前遭遇刺杀,法正和马超也在不久后去世。面对这种困局,刘备的决定,既显示了决断力,也反映了他缺乏足够的将领和谋士。诸葛亮,作为主要的智囊之一,其职责一直是坐镇后方,支撑蜀汉的军政体系,而并未在前线直接参与指挥。
因此,赵云之所以会反对,也许并非出于战略层面的深思熟虑,而是源自他对刘备处境的深切忧虑。赵云非常清楚,刘备此时已是孤军奋战,缺少得力的谋士和将领来辅助。而刘备如果能够调度如法正、张飞等一流的将领和谋士,伐吴的决策是否会更顺利?但遗憾的是,现实并不允许,刘备即使亲自上阵,也未必能够战胜强敌。
刘备伐吴的失败,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历史悲剧——时间站在了敌人一边,而蜀汉早已缺乏能支撑其未来的骨干力量。即使曹魏和吴国之间没有形成联合,刘备在当时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足够的时机来一战。赵云的难言之隐,或许就是对这种现实的无奈和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