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伊朗长期是英国和沙俄两大帝国争夺的焦点。1907年,英国与沙俄签订了《英俄条约》,通过这份协议,他们划定了各自在伊朗的势力范围。根据条约,沙俄控制了伊朗的北部,包含了富饶的德黑兰地区,而英国则占据了东南部沿海地带。伊朗的中部则被设立为双方的缓冲区,尽力避免冲突。沙俄为了加强在伊朗的军事控制,几乎在伊朗军队中安插了大量的俄国军官,几乎全面掌握了伊朗的军权。这一做法让伊朗人民感到愤怒,认为国家的主权受到了严重威胁,甚至担心作为大波斯帝国的伊朗会因此丧失独立。1917年,沙俄帝国覆灭后,伊朗的局势出现了转机,伊朗军官礼萨汗决定行动,清除了大量俄国军官,并把军队的领导权交给了本土的伊朗人。
礼萨汗并没有停步于此,1921年,他与一些亲英派势力合作,通过一场军事政变彻底掌握了伊朗的军权。很快,他推翻了当时的伊朗恺加王朝,并成立了巴列维王朝。到了1926年,巴列维王朝正式建立,伊朗才算真正站稳了脚跟。礼萨汗的改革深受现代土耳其领导人凯末尔的影响,凯末尔是土耳其成功推动世俗化改革的领袖,而礼萨汗也立志要将伊朗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然而,伊朗的传统文化早已深植人心,伊朗过去一直是政教合一的国家,因此推行世俗化的改革过程异常艰难。教士集团在伊朗各地拥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力,普通百姓更是习惯了数千年传承的宗教观念,对此坚守已久,如何放弃这些文化根基,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
尽管如此,礼萨汗的改革将伊朗彻底改变,伊朗几乎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欧洲国家。不过,改革引发了伊朗教士集团的强烈反应,这些宗教领袖始终坚守传统,试图恢复古老的宗教统治模式。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伊朗依然处于夹缝之中,礼萨汗保持中立的立场不为英苏两国所接受。由于伊朗的战略地理位置异常重要,英苏决定联合进军伊朗,逐步占领该国。苏联控制了北部地区,而英国则占据了南部,最终,礼萨汗被迫退位,其儿子巴列维继承了王位。
然而,这一局面让伊朗的独立性遭受了重大打击,礼萨汗的改革无法继续,教士集团的部分势力得到保留。二战期间,伊朗成为了同盟国向苏联提供物资和装备的关键通道,苏联为了打败德国,必须依赖这一供应线。巴列维国王上台后,实际上成了两大强国苏联和英国的傀儡。虽然英苏协议规定战后撤军,但苏联并未完全遵守,他们认为伊朗北部是俄国的天然势力范围,因此苏联继续在伊朗北部加强建设,甚至修建了一些基础设施。
二战结束后,英美开始撤离伊朗,然而苏联显然不想放弃这一地盘。他们继续通过军事手段在伊朗北部推进,甚至提出让土耳其割让争议领土。苏联的举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伊朗在联合国向苏联发起控诉,英美两国也对苏联施加了压力。最终,苏联在1953年夏天撤回了他们的部队,避免了全面冲突。然而,苏联在伊朗北部建立的亲苏势力仍然在继续挑战巴列维王朝的统治,直到这些势力被彻底消除。
此时的巴列维王朝明显倾向于依靠美国,而不是与传统的列强英国或苏联结盟。1951年,摩萨台当上了伊朗的首相,这使得巴列维的政治地位再次受到威胁,最终依靠美国的支持,巴列维重新夺回了政权。此后,巴列维对美国的依赖越来越深,然而这种依赖也逐渐让他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困境。1963年,巴列维开始进行新的改革,试图完成其父未竟的事业,但改革的进展并不顺利。许多在改革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反而成了改革的阻力,导致不少进展被拖延。而且,巴列维自己在处理改革过程中的腐败和阻力时表现出了犹豫不决的态度,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逐渐让他失去了民心。
1979年,随着教士集团的崛起和民众的不满,巴列维最终未能抵挡住革命的风潮。他曾尝试通过请求美国的帮助来解决问题,但美国却拒绝了他的请求,导致他错失了最后的翻盘机会。教士们逐渐完全否定了礼萨汗时期的改革,恢复了政教合一的体制,并加强了与苏联的关系,最终形成了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伊朗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