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火器为何落后于西方?这一问题常常被归结为清朝的闭关锁国和不思进取。然而,这种落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自明代开始逐步显现出来。常有人提到中国是火药的发源地,却只是用其放鞭炮,而西方却将其应用于火器。这个看法并不准确。事实上,考古学的研究表明,早在宋代,中国就已初步掌握火器的制作与应用。进入元代,中国的火器技术不仅领先亚洲,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处于前列。
许多人误以为蒙古帝国征服欧亚全凭骑兵的优势,但实际上,元代的火器技术同样是其强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朝初期的火器之所以异常强大,得益于元代火器技术的传承。朱元璋、陈友谅等人虽然出身贫寒,初期生活困顿,甚至无法保障基本的生存需求,如何有精力去推动科技创新呢?但事实上,明初的手铳、火铳等火器,许多设计和技术都继承了元代的火器模型。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展示的元代铜火铳,虽然看起来与现代火器相差甚远,但它已经具备了火器的基本特征,如能够发射射击弹丸。
朱元璋个人对火器非常喜爱。据《明实录》记载,每一百户军户就需配备十把火铳,这一比例在当时无疑是相当高的。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明朝甚至成立了神机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独立火器部队,可以说,中国在这一时期的火器技术无疑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遗憾的是,这一领先的地位并未持续太长时间。
明朝初期的洪武、永乐、仁宣年间,正是西方英法百年战争的高潮时期。与西方几乎连续不断的战争不同,明朝在永乐之后的时间里,虽然经历了土木堡之变,但总体上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并不严重。这使得明朝在重型火炮的研发上逐渐停滞下来。重型火炮的研发具有极高的风险,炸膛事故频繁发生,且每一次失败的代价都很大。由于缺乏外部战争压力,明朝缺乏继续推动这一领域创新的动力。
相较之下,西方国家的火炮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1460年,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二世在罗格斯堡攻城战中因自家火炮炸膛而丧命,这一事件反映了西方对火炮研发的高风险投入。由于没有外部压力,明朝对此技术的投入和探索显得相对保守。直到正德年间,在与葡萄牙的屯门海战中,虽然明军凭借人数优势取得了胜利,但葡萄牙的佛郎机火炮却让明朝军队损失惨重。这也是中国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西方火器的强大。
在缴获佛郎机火炮后,明朝开始了模仿与改进工作。由于中国的冶炼技术不逊色于欧洲,火炮的仿制进程相当顺利。嘉靖至万历年间,明军装备了大量佛郎机火炮,甚至在抗倭援朝战争中,凭借数量优势,成功压制了日军。然而,西方的火器技术仍在不断进步。1601年,荷兰军舰袭击澳门,装备的红衣大炮再次震惊了明朝。这使得明朝发现,自己曾引以为傲的“大将军炮”实际上只相当于西方的轻型火炮。
在徐光启等人的推动下,明朝开始加速仿制西方火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626年,努尔哈赤率领的清军进攻宁远城时,守军将领袁崇焕凭借城头的十几门红衣大炮,成功获得了宁远大捷。史料记载,红衣大炮的威力巨大,每一炮击中敌军阵地,敌方立即溃败。尽管中国火器技术在研发上逐渐落后于西方,但凭借强大的仿制能力,仍能与西方保持相对的竞争力。
然而,真正的技术落后出现在清朝时期。尽管清朝在初期重视火器发展,但随着国泰民安,清朝逐渐疏远了火器的技术进步,甚至开始推崇“以骑射定天下”的传统战术,故意忽视火器的重要性。这一政策直接导致了清朝火器技术的停滞,直到乾隆后期,清廷对火器的兴趣已降至最低。道光年间,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清朝仍在使用明朝时期的红衣大炮,这使得清朝在与西方的对抗中处于极大的劣势。
火器技术的落后无疑是清朝失败的一个方面,但同样重要的是,清朝的腐败、民心丧失、军事无力等因素。火器技术的落后并不能完全解释清朝的衰败,历史上有不少以弱胜强的例子,如明代的屯门海战、近现代的抗美援朝战争等。在这些战争中,士气与信念往往比武器的优势更加重要。古代中国火器技术的落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明代逐步显现,直到清朝时期达到巅峰。虽然清朝的闭关锁国和不思进取是重要原因,但我们也应当看到,这一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