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坐落着一座名叫六安的地级市。六安以其丰厚的革命历史而闻名,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和将军的故乡。从党的创建到新中国的诞生,六安28年风雨兼程,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建党基地和革命策源地。今天我们要谈论的是来自六安的一位英雄,他就是何柱成将军,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经历。
1911年,何柱成诞生于安徽省六安县狮子岗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作为家中长子,他有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妹。一家八口人挤居在借来的草房里,生活依赖于租种地主的田地,背负着沉重的债务。何柱成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十几岁时便开始在一家作坊打工。
大革命失败后,鄂豫皖边区农民运动兴起,红军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何柱成加入了少先组织,并在农会的夜校里学习读写。在夜校中,他深刻领悟到革命的真理,立志投身共产党的旗帜下,与土豪劣绅做斗争。
1930年,何柱成成为红四方面军下的一名班长。当时,国民党军队频繁对皖西苏区发动围剿,何柱成在麻城红石岩的一次战斗中表现英勇,缴获了六支枪,随后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
1931年以后,国民党陆续发动了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围剿,何柱成参加了多次反围剿战斗。1932年6月,蒋介石率领三十万军队再次向鄂豫皖苏区进攻。由于张国焘执行“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红四方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在七里坪的战斗中,何柱成奋勇作战,右腿中弹,但凭借顽强毅力,仍然跟随红军转移至川北地区。
1933年,何柱成被任命为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党委书记,主要负责发动群众筹粮筹款和支援前线战斗。他在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何柱成随西征军西渡黄河,参与与马家军的激战。西征军损失惨重,何柱成孤身一人向东寻找党组织,艰难跋涉。他回忆道:“我决心为党工作,革命到底。”途中,身无分文,为了生存,不得不一边行走一边乞讨。
然而,何柱成即将到达黄河边时,却被当地民团抓获,并分别关押在景泰县政府和凉州监狱。
随着西安事变的发生,国共关系有所缓和,我党与国民党进行谈判,要求释放在兰州和西宁监狱的西路军官兵。在这一过程中,何柱成终于获释,回到了党的怀抱。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何柱成被编入八路军115师,担任344旅688团政委。随后,他所在的688团归属129师386旅指挥,合编成八路军第二纵队新编第一旅,何柱成担任副旅长。
1942年,他指挥部队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成功袭击了日军驻守的长治飞机场,摧毁了3架敌机、14辆汽车和2座汽油库。
抗日战争胜利后,何柱成加入晋冀鲁豫野战军,担任第六纵队第十七旅政委。他参与了鲁西南战役。1949年六安解放后,何柱成被任命为六安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为接下来的渡江战役提供了重要支援。
新中国成立后,何柱成担任安徽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并进入南京军事学院政治系学习。1955年济南军区成立后,他成为济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并于同年晋升为少将。
1965年,何柱成升任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多次到灾区与群众同甘共苦。人们称赞他“官大不凶,处处与群众打成一片”。
然而,1967年,由于长期劳累,何柱成突发脑溢血,从此卧病不起,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进行休养。1974年,何柱成病逝于济南,享年63岁,他被批准为烈士,留下了一段辉煌的革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