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是苏联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在俄罗斯,尤其是民间与学术界中,他既被褒扬也受到批评,仿佛是一位“既香又臭”的人物。那么,赫鲁晓夫究竟在苏联历史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赫鲁晓夫“香”的部分。回顾苏联历任领导人,赫鲁晓夫无疑是其中最具改革精神的一位。在斯大林去世前,苏联的治理模式已经愈发僵化。斯大林体制的严格集权使得国家运转效率低下,赫鲁晓夫承担了这个历史性的责任,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之所以被称为“卓有成效”,是因为这些变革不仅在当时解决了许多问题,而且为苏联的未来奠定了基础。与斯大林的死板以及勃列日涅夫的停滞相比,赫鲁晓夫展现了鲜明的政治远见。
苏联学者阿尔巴托夫曾说:“赫鲁晓夫下台到勃列日涅夫去世的这一段时期,完全是停滞的时代。”事实上,赫鲁晓夫的改革为勃列日涅夫的短暂经济繁荣提供了根基。许多学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并非由于他个人的成就,而是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为此提供了动力。
赫鲁晓夫的改革范围广泛而深远。政治上,他不仅在苏共二十大上做出了震撼性的“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时期的暴政,还通过平反冤屈,放松对社会的管控,削弱了集权体制。农业上,他推动了玉米的广泛种植,并废除了低价征购粮食的政策,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公平的高价收购,同时赋予农民更多的自主权,甚至大规模开垦荒地。工业方面,赫鲁晓夫调整了斯大林时代过于偏重重工业的政策,推动了轻工业的发展,改善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并加强了地方经济的权力。外交上,他推动了美苏领导人的会晤,尽管最终爆发了古巴导弹危机,但他努力寻求与西方的和平共处,显示出一定的政治勇气。
然而,赫鲁晓夫的改革并非完美无缺。虽然相比于勃列日涅夫的“惰性”或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败,他的改革显得相对成功,但不可否认的是,赫鲁晓夫的许多改革并没有彻底实现。在赫鲁晓夫下台后,如果勃列日涅夫等人能够继续深化改革,也许苏联的命运将会有所不同。但遗憾的是,赫鲁晓夫因为改革触及了某些权力集团的利益,最终在一场“宫廷政变”中被推翻。苏联的保守势力联合起来,决定结束赫鲁晓夫的改革进程,而这一切也为苏联日后的崩溃埋下了隐患。
赫鲁晓夫的改革不仅对苏联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让苏联社会焕发了短暂的活力,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繁荣也因此得以实现。有数据显示,俄罗斯民众对20世纪最认可的两个时期分别是沙俄的尼古拉二世时代和苏联的赫鲁晓夫时代,这足见赫鲁晓夫改革在民众心中的地位。
然而,赫鲁晓夫并非没有缺点。著名学者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认为,赫鲁晓夫并不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虽然他有改革的动力,但因过于急功近,做事急功近,最终未能取得长久的成功。1956年,赫鲁晓夫在访问英国时,丘吉尔就曾劝告他:“赫鲁晓夫先生,您的改革方向是对的,但不应过于匆忙。跳跃式的进步有时会导致不必要的风险。”
赫鲁晓夫之所以显得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改革有着一定的实质成效,也因为相比于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政治短视,赫鲁晓夫的改革成就更加突出。赫鲁晓夫的鲁莽性格也为他带来了许多麻烦。例如,他在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直接引发了波兰和匈牙利的社会动荡,甚至在1954年,他将克里米亚半岛从俄罗斯划归乌克兰,这一举动为日后克里米亚危机埋下了种子。
在外交领域,赫鲁晓夫曾努力缓解与西方的紧张关系,试图通过和平共处的策略让冷战趋于缓和。然而,他在与西方接触时,忽视了与中国的关系,最终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破裂。中苏决裂使得苏联陷入了“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不仅需要应对北约的压力,还不得不在远东部署大量兵力防范中国。这种局面极大地消耗了苏联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加速了苏联内部的不平衡发展。
赫鲁晓夫的改革原本旨在调整苏联过于偏重重工业的发展模式,但由于外部压力和中苏关系的恶化,他不得不在战略上做出妥协,恢复了重工业的发展路径。这种策略上的反复,使得苏联经济结构进一步失衡,也导致了赫鲁晓夫改革的半途而废。
总的来说,赫鲁晓夫的改革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也揭示了现实中的困境。尽管他没有完成所有的改革目标,但他的历史地位仍然无可忽视。在苏联历史的长河中,赫鲁晓夫的贡献和不足,永远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