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舆论战”,泛指围绕某一问题出现的敌对双方的宣传攻势,核心目的主要有三点。
首先,宣传本方的正义性、强大与必胜的“信心”;其次,反击敌方的舆论宣传,突出敌方的非正义、弱小与必败;第三,争取第三方的中立或者支持自己。
日军攻克南京后,日本的随军记者们向国内发回了大量关于南京民众“安居乐业”以及与“日中亲善”相关的报道,可以说非常讽刺了。
《大阪朝日新闻》发布的南京沦陷的特别报道
市内“秩序井然”?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次日,日军张贴“安民告示”,内容如下:
日军张贴“安民告示”原文
一言概之,日军不仅宣称“不以(南京)普通民众为作战对象”,还希望当地居民尽快回家,同时“信赖本军,安居乐业”。
电影《南京南京》中的日军
15日的《大阪每日新闻》报道称,日军进入南京后,特别注意“维持治安”,因此市内“秩序井然”:
关于南京城“秩序井然”的描述
报道还指出,躲避战乱的南京居民开始有序返回,街道呈现出了复苏迹象:
关于南京城“街道复苏”的描述
但现实情况是,在这一时期,南京城内的日军一直大肆屠杀那些放下武器的中国战俘以及疑似“败残兵”的普通平民。
第16师团步兵第33联队士兵高岛市良,就在14日的日记中如是写道:
第一小队抓到了两百多名残兵。我去问大岛副官如何处置这些俘虏。大岛副官说:“不管是200还是500,随便拖到什么地方都杀了!”
于是,我们将他们装入了车站的空置车厢,决定由小队协助重机枪队在扬子江边处理这些俘虏。
被日军俘虏的国军官兵
俘虏排成四队,两手举起。我们拉着50人来到江边,把人从货车和仓库拉出来,共1200人,让他们面朝江水坐在没膝盖的泥土中。
命令一下,躲在后面战壕里的重机枪就一齐开火。他们便像骨牌一样倒下去,血肉横飞。跳进河里的数十人被等在栈桥上的轻机枪全部打死,鲜血染红了泥水。
电影《南京南京》剧照
第9师团步兵第7联队上等兵井家又一,在16日的日记中如是写道:
午10时出去扫荡残敌,缴获了一门高射炮。
下午又出去抓来335名年轻的家伙。抓走了难民中有像是败兵的人。在这些人中间,也可能确实有军属。335名败兵被带到扬子江边,让其他士兵把他们全枪毙了。
电影《南京南京》剧照
独立工兵第1联队上等兵岩崎昌治,在17日致家人的信件中如是写道:
14日,在扬子江边,我们工兵亲手射杀了大约800名败残兵。我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在杀人,还是把竹子放入江中漂流。
今天(17日)一上午都在附近巡查,下午休息。在陆上杀死中国兵后,把尸体堆积到一处,浇上油烧掉了,中国人的尸体堆积了两三层。仅扬子江边上,就横七竖八地躺着大约5000具尸体。
被日军俘虏的国军官兵
日军占领南京后,时任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主席约翰·马吉偷偷拍摄了纪录影片。他在2号影片的解说词中说:
1937年12月16日,上海路。中国妇女下跪请求日本士兵们不要杀害她们的儿子和丈夫,他们仅仅是因为被怀疑当过兵而被无情地驱赶在一起。
成千上万的平民也被这样用绳索捆绑起来,驱赶到下关的扬子江边、众多的小池塘边和空旷的场地上,在那里他们遭到机关枪扫射、刺刀砍杀、步枪齐射,甚至被用手榴弹处决。
约翰·马吉及其摄影机、胶片
金陵大学教授贝德士在致朋友的信件中心有余悸地表示,“三万以上业已抛弃武器的中国俘虏被残杀,大多是捆缚成行在江边被机枪扫射而死。”
为什么要进行“良民登记”?
日军占领南京后不久,就要求所有城中的难民前往金陵大学等地,进行“良民”登记。对此,发行于1938年1月8日的《大阪每日新闻》做了颇为详细的报道,同时宣称:
《大阪每日新闻》的报道原文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日本人要进行“良民登记”?
实际上,这一举措就是为了诱捕那些乔装成平民的中国军人以及疑似“败残兵”的青壮年男子,进而将之集体屠杀。
被日军俘虏的中国官兵
比如在12月22日,日军就找到了时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声称要在城内进行“难民登记”,同时将中国士兵“安置在一个特殊的营地”,因此希望得到“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协助”。
但令拉贝等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些被“安置”的中国士兵将会遭遇到灭顶之灾。
被日军俘虏的中国官兵
对此,拉贝在12月28日的日记中如是写道:
据一个幸存者向我们报告说,他们被带进了一所空屋里面,所有值钱的东西和衣物全被抢走,身上的衣服被脱光,每5人为一组,被绑在一起。
然后,日本人在这所屋子的院子里点燃了一大堆木柴,把一组一组人分别牵过去,用刺刀刺他们,并把他们活活地扔到火堆上。
《拉贝日记》内页
任教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魏特琳女士,也在12月29日的日记中指出:
今天,日本人检查他们的手,并把他们认为可怀疑的人。挑出来。当然,被挑出来的许多人从未当过兵。
无数母亲和妻子要我为她们的儿子或丈夫说情,他们是裁缝、做烧饼的、商人。不幸的是,我根本无能为力。
上图:正在讲话的魏特琳;下图:避难所内的女学生
坦诚说,日本人炮制的“假新闻”,用“令人发指”来形容也不为过。
关怀难民,充满和睦气氛?
1938年1月8日,由日本人在上海创办的中文报纸《新申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日本军亲切关怀难民,南京充满和睦气氛”的评论文章,里面如是写道:
《新申报》的报道原文
讽刺的是,现实情况与报道可谓大相径庭。比如拉贝在1月8日的日记中,就记载了当天日军犯下的多个暴行:
下午6时,3个日本飞行员在华侨路4号强奸了一名姓高的18岁姑娘,并用手枪向四处乱射。
该日夜里,五六个日本兵闯入沈举人巷22号的房屋,强奸妇女,并用手枪枪杀了几个中国人(报告人:李女士,32岁)。
同夜,4个日本兵去敲高家酒馆45号房屋的大门要求进入,由于人们没有立即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用手枪射击。3个妇女被强奸(报告人:袁家的3名妇女,年龄分别是21岁、25岁、29岁,地址同上)。
电影《南京南京》剧照
与此同时,拉贝还在日记中表示:
正常状态在今天还没有恢复。难民还住在我们的安全区并且不敢出去,因为他们的妻子有遭四处游荡的日本士兵奸污的危险。
今天,整个城市没有一家店铺没有遭到日本人的抢劫。在这些被抢劫一空的、如果不是被烧毁也是大部分成了断壁残垣的城区,怎样振兴商店,目前对于我们而言,还是个未解之谜。
拉贝的照片与手稿
实际上,这个《新申报》发表了大量“美化日军”的新闻稿。对此,魏特琳在1月21日的日记中做出了辛辣的点评:
(某篇文章)里面25句话,其中4句是真话,即关于太阳的一句、鼓楼的一句、有关宪兵的一句和日本国旗位置的一句;有一句话一半是真的,19句是假的,还有一句我至今无法确定。
在“是非题”的测试中,这一得分可不高啊。
金女大难民所中的红十字会食堂
尾声
以上种种,给到了我们至少三点启示。
首先,发生在南京的这场灭绝人寰的浩劫,固然已经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但惨痛的景象始终是挥之不去的,里面饱含着无数中国人民的血泪。
其次,面对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需警惕日本借历史修正主义重塑所谓的“国家认同”,在加强对日的“知的外交”的基础上,需要打破其单方面叙事,通过正确信息的不断传播,防止在误判基础上出现一国对外决策失误和对他国感情恶化。
“参拜”靖国神社的日本人
第三,“舆论战”其实就是一种“认知战”。发起舆论战的一方,几乎都在信息传播领域具有压倒性优势。
我们除了擦亮双眼、科学识辨各种乱象的假面之外,还要在未来的舆论交锋中,积极化被动为主动,发扬顽强的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将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