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毛主席成为中国革命的领袖,关于他的伟大成就和独特之处,早就有很多论述。周扬,作为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和重要的文化领导人,他曾在抗战时期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建国后还长期担任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务。在这些年里,他有过大量与毛主席的接触,也对毛主席与鲁迅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1977年,周扬在接受耶鲁大学教授的采访时,提到过毛主席的两大优势,正是这两点,使得毛主席在历史上显得尤为卓越。
周扬指出,毛主席之所以比其他革命家更为伟大,归结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对社会的深刻理解,第二是对历史的丰富知识。周扬认为,这两条是非常重要的,而这恰恰是毛主席与许多革命家之间的根本差别。很多人在年轻时或通过学习读书接触过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由于缺乏对社会和历史的深入理解,他们所学的理论往往只能停留在教条层面,无法真正运用到中国的革命实践中。与此不同,毛主席和鲁迅不仅学识丰富,而且深刻理解社会的运作与历史的演变,正因如此,他们才得以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事实上,毛主席的成功,普遍认为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对现实社会的敏锐洞察以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妙运用密不可分。而周扬也强调,若没有前两个方面的理解,仅仅依靠死记硬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最终将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毛主席的革命成功,正是建立在这两点的基础上,只有真正了解了中国社会,才能在理论上做到灵活运用。
毛主席出生于湖南,从小便喜爱读书,青年时期的他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经典书籍。正是通过广泛的阅读,他掌握了大量的历史与文化知识。这些知识形成了中国人行为准则的根基,也帮助毛主席深刻理解了中国人民的文化心理。与此同时,毛主席也非常注重社会实践,他不仅仅满足于书本知识,更通过多次实地考察与亲身旅行,深入了解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尤其是在上学期间,他走遍了湖南的大街小巷,与不同社会层次的人们交往,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社会的理解。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不仅仅是古人的箴言,也正是毛主席成功的秘诀之一。相比之下,一些从国外留学回国的革命家,他们虽然掌握了大量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但由于没有真正了解中国的社会结构与实际问题,他们往往照搬苏联的经验,却未能适应中国的现实,结果不仅没有取得成功,反而给革命事业带来了不小的挫折。
毛主席虽然曾有过出国留学的念头,甚至亲自组织了几批湖南学生前往法国进行勤工俭学,但他自己却选择留在中国,继续钻研中国社会问题。他曾经明确表示:“我觉得我们要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同时也要有人留在本国,研究本国问题。我觉得关于自己的国家,我所知道的还太少,假使我把时间花费在本国,则对本国更为有利。”毛主席并不排斥出国留学,他认为,虽然去外国可以吸取一些新的理念和经验,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扎根本国,深入了解本国的社会与人民。
这一点也在毛主席的革命策略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大多数革命领导人都主张发动工人,占领大城市,进行阵地战,但毛主席却提出要动员农民、建立农村根据地,采用游击战术。这种“本土派”的战略与“留洋派”的对比,凸显了毛主席对中国社会深刻的了解。毛主席看到了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认为必须依托中国的农民阶层,才能最终赢得革命的胜利。
周扬在采访中还提到,自己与其他学生在上海时,完全无法接触到工农兵,甚至不知道红军的真实情况。直到他们来到延安,才真正与工农兵接触,理解了革命的核心力量所在。周扬用这一经历,形象地说明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很多曾在国外学习过的“留洋派”革命者,虽然拥有理论知识,却缺乏与人民群众接触的经历,导致他们无法理解革命的本质和中国的实际需求。
这种情形与今天的一些“专家”有些相似,虽然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却脱离了民众的实际生活,无法根据人民的需求制定政策。毛主席的成功,就是他能够真正了解中国的社会与人民,精准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策略。
总之,毛主席的成功绝非偶然,正是因为他深刻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以及灵活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使得他能够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战略,带领中国走向胜利。这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正是毛主席与其他革命家的根本区别,也证明了毛主席为什么比别人更高明、更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