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战,晋文公退避三舍,是报恩还是计谋?
创始人
2024-11-01 20:42:47
0

原标题:城濮之战,晋文公退避三舍,是报恩还是计谋?

有名的成语“退避三舍”,故事的起源和发展又是怎样的呢?春秋战国时期的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年轻时的他一直处于漂泊流亡状态,直到六十三岁才登上王位。在有名的城濮之战中,面对楚国军队,晋文公下令退避三舍,原因真的只是报恩吗?

故事还要从他父王,也就是晋献公娶的一个美女说起,这个美女可以说是有着倾国倾城之色,晋献公被她的花言巧语挑唆废掉了太子,赶走了重耳,立了他们的小儿子奚齐当太子。只是晋献公死后,被废掉的太子回来抢王位了,最后不幸的是废太子死了,奚齐也死了,另外一个儿子也就是晋惠公当了王。

晋惠公想,自己这个王位来得实在侥幸,要是按资历轮的话,也应该是重耳,于是,为了坐稳自己的位置,开始下令追杀重耳。可怜的重耳本来在狄国安身,但是狄国国王收了晋惠公的好处就想杀他,还好有人通风报信。他想逃到卫国,卫国不收,于是逃到齐国,可是不久齐桓公就死了,齐国的公子们也为争王位闹得是不可开交,只好转去他处。

之后去曹国,曹国羞辱了他,郑国不搭理他,宋国国君还好,比较厚道,好吃好喝招待着,但是宋国力量薄弱,最终重耳觉得呆着没意思了,又去了楚国。楚成王把他当成贵宾热情款待,两人成了至交好友,一天喝酒时,楚成王开玩笑问重耳,我这里待你不错吧,你以后要是做了国君怎么报答我呢?

重耳回答道,若是有那么一天,我一定和您世代交好,但是如果必须战场上碰面了,我会退避三舍。这就是当时的退避三舍的约定,也许当时重耳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再回到晋国,坐上国君的位置,毕竟那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

但是,后来还真的有了机会,晋惠公死了,秦穆公不喜欢晋怀公,于是就想着把重耳弄晋国去。楚成王也很大方,把重耳送到了秦国,在秦国的帮助下,六十三岁的重耳终于回到了晋国,当上了国君。

故事发展到这个地方似乎很完美,但是乱世争雄,没有永久的安定。晋文公继位两三年,楚国就攻打宋国了。宋国求助于晋文公,晋文公考虑到楚国是自己争霸的障碍,于是就顺水推舟,送给宋国一个人情,毕竟曾经的宋襄公热情款待过自己。

和楚国交战之前,先报了个私仇,收拾了当年对自己不敬的曹卫两个小国,也是作给楚国看的,因为他们是楚国的附属小国。收拾完了后,开始和楚国对战了,迎战的将领是成得臣。这个人有个特点,高傲自大,心想,你重耳都六十多岁了,还出兵打仗多管闲事,就让你吃个败仗。

晋文公对这个将领还是有点了解的,想着,既然你那么骄傲,我就让你骄傲的不知道东西南北,我也趁此还个人情,当年和楚成王约定了战场相见时,我愿意退避三舍,我先退,让你先兴奋狂妄几天。

于是,晋文公在分析了地形和对方各路将领后,下令让全军后退三舍,到达城濮。在这里,安营扎寨,排兵布阵。晋文公知道,以成得臣的孤傲性格,肯定会率军追到这里,到时先用假逃,再利用地势埋伏,定能大胜。事实也确实如此,城濮之战,楚军大败,这一战成就了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的地位。

退避三舍,虽说晋文公是感念当年楚成王的帮助,但这其实也是他在看出了成得臣的孤傲性格后选择的让对方先放松警惕,再出奇制胜的一种谋略。如果说,晋文公当时没有打算和楚国交战,那么根本就不用出兵了。所以,晋文公的退避三舍,其实也是一种谋略,避其锋芒,让其放松警惕,出其不意,计谋取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项... 项羽每次杀人后,必喊“三个大字”,如今是酒桌上的口头禅! 项羽自小便是天生神力的孩子,加上出生在武将...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走进... 中新网沈阳3月4日电 (王艺霖)3月3日,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红色印记宣讲团以抗战历史为主线、...
原创 溥... 俗话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王朝的交替必有流血,又有哪一个皇子在成为皇帝之前没有经历过腥风血雨呢?...
原创 清... 清朝和蒙古的关系十分良好,那是基于一个最根本的事实:清朝的蒙古贵族地位比汉人还要高,仅次于满人,同样...
原创 洛... 我国古代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导,春秋战国时更是出现了这种情况。明朝中叶以后,小农经济就呈现出封闭性、自足...
原创 刘... 刘裕在平定孙恩卢循之乱和桓玄篡位两大事件后,顺利掌握了晋朝的军政大权,他对内以严法约束百官,削弱世族...
原创 如... 穿越成三国时期的关羽,如果被困麦城,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即突围出城,不要困守孤城。逃出麦城之后,立即遁入...
原创 汉... 汉初劳动力短缺,刘邦只用了一招,人口一下子涨了四倍 人口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人口才...
与复旦同龄的“亚洲球王”李惠堂 今年是复旦大学120周年校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不少与复旦同龄的知名师生、校友。去年底,复旦官微发...
原创 大... 引言:一场改写历史的“战略游戏” 公元前221年,当秦军铁骑踏破齐国都城临淄时,中国历史上第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