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冬季攻势结束后,上级军方决定将六纵的司令员洪学智调任为上干大队的大队长,负责培养一线师团级干部的工作。对于洪学智的这一任命,可以理解为暂时性调整,上级表示这将是为期三个月的轮换期。前任大队长陈伯钧是一位军事教育方面经验丰富的老资格军官。他在抗战时期曾担任过抗日军政大学的大队长,以及新四军抗大分校的副校长,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因此上级选择他担任大队长,意在提升军事干部的教育质量。
在这一时期,东北民主联军已经完成了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多次攻势。经过连续的战斗,部队需要在军事与政治上进行必要的调整与休整。与此同时,从战场情况来看,部队已经逐渐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在冬季攻势结束之后,部队便进行了长达半年的休整,以便进行有效地整军与重组。因为没有重大军事行动,前线指挥员们得以坐下来静下心来进行学习与反思,为未来的战斗做准备。
三个月的调任期原本过得非常快,但出乎意料的是,上级军方在此期间进行了新的战役筹划,这次的目标是长春还是锦州则引发了不同的讨论与意见。最后,决定将重点放在锦州的进攻上。在辽沈战役开始后,洪学智并没有回到原来的部队,而是留在总部协助指挥相关事务,继续发挥他的才能。
洪学智离开六纵后,继任的工作则由从八纵调来的黄永胜接任。黄永胜在战斗中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他所指挥的部队在编入野战军后,频繁地取得胜利,在秋季攻势中更是实现了三战全胜,歼敌超万人,深受总部的嘉奖。然而,黄永胜在执行任务时与第二前线指挥所的司令意见相左,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摩擦,因此被要求调离。
在总部经过充分的权衡与讨论后,决定在洪学智调离后,不再由原本担任副司令的杨国夫接任,尽管他是从纵队建立以来的副司令,但却选择了洪学智这一“空降”的决定。从这一任命来看,可以说是为了选拔出能在战斗中有实际表现的指挥官。
在辽沈战役期间,六纵并未被指派参与锦州的攻坚战,也没有安排他们进行阻击行动,而是负责围困长春。此时,主力部队已经调往锦州或其他阻击位置,长春守军有十万人之多,战斗力不可小觑,参与围困的独立师队伍大多是刚刚升格的地方部队,整体战斗力相对较弱,实际上,能在战场上担当重任的只有六纵和十二纵。在这重要战役期间,上级又调动了两支主力纵队加入围困作战的行列。
当辽沈战役结束后,八纵的司令段苏权被调离,八纵的其他干部则向总部建议,将黄永胜调回担任司令,最终黄永胜再次回归八纵,而洪学智则回归六纵担任司令。这种调动让人不禁思索,如果段苏权没有离开,洪学智是否还会继续留在野战军的行列,恐怕无人能够预料。
平津战役中,负责攻城的部队依然是先前打锦州的部队,亦仅仅是第一纵队与第三纵队之间进行了调动。经历了平津战役之后,部队向中南地区的挺进迅速展开,而洪学智在途中被调任为第十五兵团副司令兼参谋长,参与指挥兵团的作战,协助解放广东等地,继续他的军事生涯与传奇。